這僅限于海外華人被高看一眼,在各國列強逼迫下,統治神州大地的清廷在5月3日同意賠付4.5億兩白銀的巨額戰爭賠償。
從此以后,這片古老東方大地墮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開啟了苦難歷程。
李福壽搖了搖頭,對身邊的林會堂爵士說道;“林爵士,我們是外行看熱鬧,還要請你給我們講解一下這時候強大戰艦的設計初衷。”
“尊貴的陛下,這是微臣最大的榮幸。”林會堂爵士拱手施禮,他是皇家科學院工程院士,紅河谷大學艦船工程系主任教授,對這一型傾盡心血的戰艦如數家珍,隨口道來;
“帝國海軍需要一款征戰遠洋狂風惡浪的大國重器,具有大航程、高速度和世界頂級的防御力,并且兼顧火力,這是設計大都會二型戰列艦的總體技術要求。
因此,我們在大都會一行戰列艦13200噸排水量的基礎上進行了放大設計,重點增強了司令塔,彈藥庫,動力艙等重要部位的裝甲防護和平面防護,采用多格倉穹甲設計,應用了德國克虜伯超硬滲碳鋼技術,取得了理想效果。
放大的艦體令“青島”號戰列艦能夠攜帶更多的燃煤,在十一節的速度下,續航達到9500海里,具備優異的遠洋航行能力。
考慮到航速,防御力和火力三者的平衡,最大的制約因素來自于艦艇動力。
如今大部分主力艦都是燃煤鍋爐蒸汽動力,最多不過升級到了燃油鍋爐蒸汽動力,早期鍋爐系統產生的蒸汽溫度和壓力較低,因此總馬力數有限。
“青島”號戰列艦采用了三臺新型蒸汽輪機配備十八臺燃油鍋爐,全面提高了動力系統的總功率,已實現20節以上的高速航行奠定基礎。
除了繼續提高動力系統的總功率外,另外,就是在主力艦的水下線型上想辦法。
我設計中采用了高速深V狹長的破浪艦型,這種艦型如果單看水線以下的部分,像是一個兩端尖銳中間鼓的扁桃型。
從俯視圖上看更像是柳葉型,也就是中后部的船身寬度比較大,造型飽滿。而過了中部艦身再往前的前半段艦艇寬度快速變窄。
最前面由一個非常狹長突出的前船頭吃水段,因此整體俯瞰像一片柳葉。
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有限動力下破浪高速前進,全艦的長寬比很大,可以接近或者超過10。
正是采用了先進的動力系統和水下高速流線型設計,該級艦可以實現22節的最高時速,極限持續時間10小時,在實際航行中曾經達到過23.5節的最高速。
眾所周知
主力戰列艦擁有速度優勢,可以在大規模海戰中先敵搶占“T”字頭,掌控海戰的主動權,
而且,不論快速接敵還是主動脫離戰區都有自主性,打得過就打,可以迅速擴大戰果。
打不過就轉移,一切盡在掌握中。
相比較扶桑國“敷島”級戰列艦每小時18節的最高航速,德國“布勞恩施維格”級與“德意志”級19節的最高航速,“青島”號戰列艦的22節最高航速遠勝對手,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之一。
當然,這種高速深V狹長的破浪艦型劣勢也明顯,那就是全艦在高海況下的搖動和側傾都比較厲害,全艦的搖動頻率加快,人員更容易出現暈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