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則走上了錢生錢的邪路,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貸款帝國,像美國,德國,俄國,大洋帝國發放大量法郎貸款,反而忽略了自身工業發展。
英法兩國還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這十幾年癡迷于殖民地擴張,投入大量精力在亞洲和非洲殖民,編織出虛幻的強大泡影。
在對外殖民擴張政策上
大洋帝國始終保持了清醒的認識,沒有盲目發動新的征服戰爭,而是借鑒花旗國的擴張策略,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盡量不動用武力。
1905年1月27日
大洋帝國與法國在巴黎舉行了一系列正式的外交談判,就法屬馬達加斯加島未來前途達成一系列協議,并且簽署了正式的《巴黎條約》。
在《巴黎條約》中,大洋帝國以1200萬金洋取得法屬馬達加斯加島主權,并且承諾在維護法國商人權益基礎上,優先照顧法國利益。
作為交換,大洋帝國允許法國商品無障礙進入莫桑比克和索馬里等地區,互相給予優惠關稅待遇。
該項條約的簽訂,密切了法國與大洋帝國雙方間的關系,為法國商品更好的進入大洋帝國鋪平了道路。
反言之
大洋帝國商品也可以暢通進入法屬貿易區,尤其是廣受歡迎的羊毛,蔗糖,汽車,農業機械,自行車和石油化工產品,在法所貿易區都有著強烈的市場需求,這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原本擬議中法方屬意交換索馬里州所屬摩加迪沙地區,在談判方案送交陛下審閱時,直接被否了,寧愿多花錢去買。
最終能夠達成協議,有三點因素不可忽視;
一,英法等老牌殖民地強國眼中,殖民地就是一門生意,自然有賠有賺。
英屬印度半島便是殖民地的核心利益,每一年都收割巨額利益,是英國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那是絕對不能讓出來的。
其他一些殖民地常年入不敷出,就沒那么重要了。
法國人同樣如此,最核心的是中海北岸的北非地區,包含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這些地方法國人都是按照本土的規格來建設,大量法國移民主導當地經濟,視同于海外省地位。
其次就要數到法屬中南半島,這是能夠體現法國世界級強國地位的殖民地,當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未來發展潛力較大。
法國人在該地區派駐直屬殖民機構管理,在河內總督府轄區駐有重兵和艦隊,凡事親力親為,比英國人放羊式殖民政策投入多得多。
不受重視的就是中部和西部非洲殖民地,包含喀麥隆、中非、乍得、加蓬、剛果,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幾內亞、馬里、毛里塔尼亞、尼日爾、塞內加爾、多哥等地區,也包含東部非洲科摩羅、馬達加斯加這兩塊地盤。
二,法屬馬達加斯加島近年來動亂加劇,由于島上女人稀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導致當地土著男人戾氣極重,攻擊法國移民城鎮的事件時有發生,動亂中被掠走上百名白人婦女,甚至有未成年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