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國的這番作為讓英法俄氣的牙癢癢,在戰后的巴黎和會上,英法合作一腳將花旗國踢出了劃分利益的核心圈,就是在這時候埋下的心病。
在原本的世界歷史上
歐洲沒有選擇,為了戰勝以德國為首的三國聯盟,維護傳統的利益格局,英法等國只有捏著鼻子動員花旗國參戰,忍受這些可惡資本家的剝削,因為歐洲需要花旗國的海量物資,武器裝備和經濟支持,為了打贏戰爭他們需要動員一切力量。
現在不同了,以英,法,俄為首的同盟國有了新的選擇。
在大洋帝國崛起之后,李福壽一直在引導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和科技發展,發展經濟,積累深厚的工業力量,為這一天做準備。
他的目的就是在歐洲最需要的時候毅然加入戰爭中,并且海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大量貸款,從而取代花旗國在歷史上曾經扮演的角色,奪取花旗國的氣運,順便再狠狠的踩一腳。
只有身處在世界牌桌上,才能清晰的知道當今歐洲的局勢是何等的危險,德國在經濟超越英國之后愈發的狂妄,公然挑釁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這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
復雜的國際形勢下,熱點地區巴爾干一直危機四伏,隨時可能引發戰爭,從而把周邊世界大國都卷入進去。
巴爾干地區這個歐洲火藥桶名副其實,該地區在20世紀初才萌發了強烈民族意識,各種民族獨立的呼聲不斷,反抗壓迫,反抗異族奴役,爭取民族自由的大潮風起云涌,令該地區的形勢愈加復雜化。
若原來的歷史沒有改變
1908年爆發了波斯尼亞危機,周邊各大國勉強壓下去沒有引發大規模戰爭,僥幸逃過一劫。
1912年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英法為首的強國再次出面調停,又被大事化小壓下去了,沒讓戰爭擴大化。
僅僅時隔一年,1913年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這次又被強壓下去,使得兩次巴爾干戰爭都限于局部戰爭范圍內。
可最終,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徹底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巴爾干的棺材板一而再再而三的頂起來,最終釀成世界范圍內的大規模戰爭,生靈涂炭,這幾乎是歐洲的宿命。
能夠想象到嗎
如今在歐洲大地數百萬全副武裝的重兵對峙,任何一點的火星都可能引爆,致使天崩地裂,人民陷入連綿戰爭的苦難中。
這根本不以某個國家和民族的意志為轉移,歐洲各國無論有意還是被迫的都會被卷入到這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中。
歐洲的嚴重危機蘊含了巨大的機會,在花旗國人看來,富裕的歐洲是個肥的流油的目標,一場戰爭是重塑世界格局的好機會。
所以不排除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在巴爾干地區上下其手。
否則怎么解釋巴爾干地區一而再,再而三的爆發危機
一次兩次是巧合,三次,四次還是巧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