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晚期的科技變革,使得將食品從布宜諾斯艾利斯運到幾千英里之外的倫敦和安特衛普成為現實可能。
1851年,汽船的應用將布宜諾斯艾利斯到倫敦的航程從兩個月縮短為35天。
1876年,法國和阿根廷布蘭卡港之間運輸冷凍肉類試驗成功,全程冷鏈運輸用時29天,到了1905年,時間進一步縮短到21天以內。
只用三周時間,潘帕斯平原上生產的優質牛肉就可以進入歐洲人的餐桌,量大管飽,質量無可挑剔。
從此,冷凍肉類取代了腌肉,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市場對阿根廷牛肉的需求。
發生在布蘭卡的巨大社會變革,讓華人的勢力從此從毛紡織領域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深深的切入阿根廷社會最重要的牧場經營,牛肉屠宰,出口,運輸和港口貿易,以及農場經營和小麥出口,華人在南部潘帕斯平原擁有大片土地,成為擁有重要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族群。
從此以后,也打開了華裔向阿根廷移民的順暢通道,伴隨著華裔人口源源不斷的進入,進一步提升了帝國影響力,這就是后話了。
在阿根廷社會中,白人移民占據主導地位,當地土著高喬人也擁有西班牙白人血統,至于真正的印第安土著,早已泯滅于這個國家曾經野蠻的歷史中。
19世紀以來
阿根廷迫切需要的勞動力從南歐,特別是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涌人。
1857年到1908年,阿根廷吸收的凈移民移人者減去移出者為221萬人若歷史沒有改變,這一數字至1930年達到350萬以上,這意味著大約60的人口增長來自移民。
在這些移民中,46來自意大利,32來自西班牙,白人移民對阿根廷人口結構的影響超出了任何其他西半球國家。
到1906年,阿根廷接近30的人口是在外國出生的同期作為另一個歐洲移民天堂的美國,只有大約13的人口是在外國出生的。
全世界唯一超過阿根廷的是大洋帝國,其人口約53是在外國出生,來自于東方神州的比例超過522,呈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意大利和阿根廷的潘帕斯之間,大量的移民勞動力往來不絕。最初的移民主要是進入農牧場,成為墾殖者、佃農和農業工人。這也是意大利和西班牙裔占據農場主和牧場主主流的原因。
外國市場、外國投資和外國移民的有機結合,使阿根廷以出口初級產品、進口工業制成品為基礎的經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增長期。
18601900年,阿根廷維持了世界上最高的gd年平均增長率之一,成就了阿根廷的經濟神話,富裕的美名傳遍歐洲。
1900年,阿根廷進口額達1135億金比索,出口值為1546億金比索,實現了高達3100多萬金比索貿易盈余。而此時的米國還是大額貿易逆差狀態。
“羊毛戰爭”爆發前的1908年,阿根廷進口超過4962億金比索,出口為5192億金比索,貿易的擴大為政府帶來了可觀的財政收入。
1880年,阿根廷政府財政收入為1960萬金比索,到1889年幾乎增加了一倍,達到3820萬金比索。
到了1908年,更是提升到127億金比索的高水平,這其中有數千萬金比索,來自于沒收華裔商人資產所帶來的額外收益,當真是一波肥。
6月債,還的快,這不現在阿根廷社會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