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東線兵團主力折向西北方向,沿鐵路線攻擊前進,最終與西線兵團主力會師于芝加哥郊外,共同圍攻芝加哥。
第三點,實施同盟國關于堅決有力手段打擊敵人共識,對沿途工廠予以摧毀,多余糧食焚燒銷毀,嚴禁任何跨區商業活動,建立有效掌控機制,適當擴大仆從軍規模,以適應當前嚴峻的斗爭形勢。
第四點,東線兵團應派出一支偏師,配合帝國皇家艦隊對紐約對東部沿岸重要港口實施打擊,摧毀其造船設施和碼頭,進一步施加壓力。
這是“秋風掃落葉作戰計劃”的總體方案,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關于東線兵團的具體任務和具體分工”
這場亢長的軍事會議一直開到了日暮時分,李建洋上校聽的昏昏欲睡,他也記不得其中許多細分的計劃,因為這不關他事。
手底下攏共只有60多個英國兵,在這動輒上百萬軍隊會戰的超大型戰役中能干啥
如今在北美戰場上,只有芝加哥方向囤積了超過50萬重兵,其他地方都沒有多少兵力,費城6萬多,紐約也就在89萬人,其他的城市3萬2萬或者幾千,反正兵力都不多。
至于說家里備有槍支的城市居民,是否會在遠征軍打入城市后放冷槍,那就沒法統計了。
所以,副參謀長廖家春少將才會將此次規模宏大的“秋風掃落葉”作戰計劃,定位為“奠定北美戰爭的勝利總基調”,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提法。
此戰過后
北美戰場就不存在美軍大規模重兵集團,米國佬再想要集結出如此規模的重兵集團,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是由現實情況決定,因為現在北方缺糧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總統先生束手無策。
米國北方十四州被稱之為“米國的工廠”,在米國南北戰爭之前,幾乎所有的工廠都在這14州中,他們也是被稱之為自由州的“解放黑奴主要勢力”,以工廠主和大資本家為代表。
南北戰爭之前,南方十四州被稱之為“米國的糧倉和牧場”,如今依然是。
這里盛產棉花,小麥谷物和一切農牧產品,城市規模普遍偏小,到處充滿了田園情調,南方遍布大大小小的各種農場和牧場,使用黑人奴隸非常普遍,這就是南方的“蓄奴州”。
帝國遠征軍登陸并占領的弗吉尼亞州就是南方蓄奴州之一,也是南北方對抗的第一線,在帝國遠征軍占領這里之后,截斷了南北方的糧食,谷物,棉花和其他農業物資的運輸渠道。
南方的糧食無法運抵北方,已經在北方產生嚴重影響,很多城市都鬧起了糧荒,餓死人的情況開始出現并迅速蔓延,不是個好兆頭。
人類不使用工業品可以生存,但不吃飯一定活不了。
即便是躲在紐約指揮的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也無法解決這一難題,更不可能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聚集大軍,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1909年的冬季,必然極其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