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同于剛才心頭的火熱,那是青春的悸動,這是被關懷的感動,是銘刻在心的那種溫暖。
“我也是知青,六九年就來了。”
“啊!老插了,可是你現在看著也沒多大呀。”
“我二十一歲,那年我十三歲,才上初一。”他眼光幽深地望著遠處,嘴里喃喃地說著,“下鄉也挺好的,這里的人好。”
“哦!”小慧前世是農村長大的,后來一個人在首都奮斗,不知道有多想家。在村子里左鄰右舍的有什么好吃的,都會分享,不像大城市,人情如冰霜一般,一個人孤孤單單,什么都得自己扛,那種寂寞無助,特別折磨人。
“你當時那么小,就算有人幫著,那也很難吧?”
“我剛開始去的農場,在場部打雜,打掃衛生,跑腿傳話,兩年后來到這里,和社員一樣上工干活。”
“能行嗎?”
“沒什么不行的,農村輟學的孩子,有的比我還小,也一樣鋤地、割麥子、拉架子車、施肥、澆地……,先干輕松的,后干重活兒,慢慢就習慣了。我以前個子很低,都是那段時間鍛煉的,一下子就長高了。”
他說著,還拉起袖子,把拳頭握起來,展示小臂結實的肌肉。
小慧被他逗笑了,也被他陽光樂觀感染,一個少年,遠離家人,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兒,肯定很難過。別的農村孩子,回頭就是家,累了困了,有個小病小災的,還有父母家人關照,他呢?就算村子里的人熱情,哪里比得過父母家人那么細心無私呢?
看著他鼓勵的眼神,小慧禁不住伸手握拳,對著空氣揮動幾下:“我想,我也會習慣的。”
“哈哈,一定會的。”……
有人陪著聊天,時間過得特別快,拖拉機再次停下時,小慧才發現已經中午了,她竟然也沒有再暈車。
下了車,在一個小食堂里,大家洗了一把臉,又喝了水,然后,每人一碗大燴菜,兩個二兩的饅頭。
飯桌上,年輕人給小慧說:“我叫謝長風,這就認識了?”
“認識了,我叫于小慧。”
“吃過飯就不能和你同行了,我要去那邊的村子演電影。”
“哦,那就再見啦。”
小慧沒有覺察到自己流露出依依不舍的表情。
謝長風安慰她:“我會經常來青山公社的,還有,你要是有什么困難,也可以給我寫信,地址是方城縣電影院,我就在電影院后面的單身宿舍住。”
“好的。”小慧點點頭,把自己吃不完的那個饅頭,放到對面的盤子里。
那邊三個男知青,都對小慧撇嘴,滿臉的鄙夷,他們忘了上車的時候,還悄悄打量小慧,只是沒有機會獻殷勤而已。
小慧雖然個子小小的,小鼻子小眼小嘴巴,但她特別白,皮膚跟白瓷一般百的反光,小模樣還是挺耐看挺吸引人的,這三個,不過是沒機會搭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