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革命先烈舍棄他們寶貴的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我們沒有資格去浪費,沒有資格!
我是真的很愛我的國,雖然我沒有優美的文筆,但我有真摯的情感!
我希望盡可能地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真”的哪,“實”在哪,就只能讀者自己來找出處了。
我仍記得我高中的歷史老師。
雖然我記性不好,老記不住地名或者知識點,但他每次要上新課時,總會提一個問題,然后點我起來回答。
我總是胡侃一番,但他終是能從我口里得到他新一課的關鍵詞,然后鄭重地寫在黑板上,再開始講他的歷史故事。
我想,歷史不光是永遠銘記,而是讀史明智,前人踩過的坑我們就不用踩了,這可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外國人可沒有。
我們中國人擅長博采眾長,只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然后變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我們中國人也敢于嘗試,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我們的方式,錯了不怕;錯了,我們改;誰還不犯錯?!
我找了一地的地方史,詢問了一些長輩,竟然發現,不是沒有素材,而是很多素材,每個人都有精彩的故事,甚至比我以前所看的、電視都精彩。
但總有些東西是不便和盤托出的;有的是**,有的是傷痛,有的是恨。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副歷史畫卷。
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
我想,這就是我們寫的意義所在:
我講的不是哪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我們大家的故事。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里面有影子。
他/她們是代表我們每一個人。
卻又不是我們每一個人。
述說不能說的傷痛!
銘記改銘記的!
最終,
我們終將活回我們自己!
我將我正在連載的言情作了一定的修改。
在寫到抗日戰爭,我又想起了終南山院士的這句話。
翻看那時的歷史、那時的照片,熱血在我身體里涌動……
在這里我要說:
我一定盡力站在我文中“三姑娘”的視角,讓大家也一起來感受。
除了感受她的成長,更是透過她,感受在那個時代,我們這座城,人民的勇氣和力量!
文中旁白除已標注出處或作者的部分,其他部分引述自《湖北通史(民國卷)》、百度百科等其他公眾媒體資料。
人物及事件均為杜撰,其中,在寫到三姑娘落難后的遭遇時,《生死場》(蕭紅著)給了我很多靈感。
最后,愿這個穿著言情外衣的歷史現實故事能讓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