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陳凡。”陸嫚走到人群中介紹道。
“······”尷尬無人說話,因為大家聊得剛熟悉,又加入一個陌生人,這群年輕人平常也不是討好型人格,幾個女生要不是看在陳凡長得帥的份上,估計早就露出了厭惡的嘴臉。
“陳凡我和你介紹下,這兩位是兄妹倆,房強和房婷,兄妹倆,家里是做服裝生意的,目前主營網絡渠道這一塊,這位是胡凱,家里做食品的,目前主營線下渠道·····”
陸嫚介紹了一圈,然后看向陳凡說道:“你也做個自我介紹吧。”
陳凡聽陸嫚介紹這些富二代,動不動家族從事這個,家族從事那個,自己家族從事啥呢?奶奶愛說爺爺整天吹牛逼,媽媽也愛說爸爸愛吹牛。
這都是陳凡記憶中的信息,家族從事吹牛皮嗎?
給他們講講吹牛皮的來歷?大家都說吹牛,但來歷有幾個知道的呢?
“吹牛皮”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個俗語,今義是指“說大話,夸口”。那么,這一俗語及其用法是怎么來的呢?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于我國的黃河上游一帶。水流湍急,灘險浪惡,很難行舟。在橋梁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生活在黃河上游沿岸的人們為了解決渡河運輸的難題,就想出一個辦法:以皮筏代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生活在該地區人們的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
皮筏子的做法大致如下:在屠宰時,先設法剝下羊或牛的整張毛皮,然后用鹽水將整張毛皮脫毛,再以植物油涂抹其四肢和脖頸處,并將其浸水、暴曬,使之變得松軟后用細繩將其縫扎成袋狀,只留一小孔,待吹足氣后將小孔封緊,然后再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
而在古代,人們沒有打氣筒和氣泵之類的東西,要想給皮筏充氣,辦法只有一個——用嘴吹。羊皮袋體積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即便是羊皮袋,一般也只有體格非常健壯、肺活量很大的人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子由于體積過大,直接用嘴是吹不起來的。
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子,就會被人們認為是在說大話;而那里的居民在不耐煩別人的夸口言行時,也往往會對其說:“你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久而久之,“吹牛皮”就逐漸成了“夸口、說大話”的代名詞,并逐漸流傳開來。
另一種解釋吹牛:源于屠夫。從前(現在也還有),殺豬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會在豬羊的腿上靠近蹄子處割開一個小口,用一根鐵條插進去捅一捅,然后把嘴湊上去使勁往里吹氣,直到豬羊全身都膨脹起來。這樣,剝皮的時候就會很方便,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用這種方法對付牛,就叫吹牛。
但宰牛的時候,屠夫極少用這種方法,因為牛體形龐大,皮又很堅韌,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頭牛吹脹起來,非有極為強健的橫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斷非常人所能為。誰要是說他能吹牛,那他是在“吹牛”!
“吹牛”又叫“吹牛皮”,但不明其來源的人,為了進一步強化其貶義,將它連諧帶訛地說成“吹牛B”或略作“牛B”;由于這最后一個字在書面上常用“×”來代替,所以,現在又有人把“吹牛”說成“牛叉”。
但吹牛逼這個在遙遠的非洲,確實又是一種職業,就字面意思,為的是幫母牛催情和母牛更好的產奶。
“我們家非洲做奶制品的,主要負責奶源源頭這一塊。”陳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