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右隊本就是個散裝的郡,郡治與武關商於之地隔著無數大山,聯絡不便,對此右隊大尹無可奈何。
“如今形勢太亂,下吏不知如何是好。”
宋綱對王司徒俯首,抬起頭時卻出了個主意:“章新公,既然天子出走,新室恐怕難以為繼,而綠林勝于昆陽,復漢已成定局,關東各郡或將傳檄而定。吾等不若也和孔仁一樣,以弘農及數萬大軍歸降于更始,借綠林之兵,擊滅第五倫,為陛下報仇……”
“住口!”
他話未說完,就被王司徒痛斥:“我乃天子堂弟,受陛下厚恩,擢拔為十一上公,十余年來未曾更易,又賦予重任,理當匡君復國,如何能反投漢賊?”
王尋將宋綱斥退,他面上義正辭嚴,心里也發虛,在被第五倫和綠林一西一東重擊后,新室土崩瓦解確實無可挽回。但王司徒身為新朝宗室,投降綠林,對方就能放過他么?漢新不兩立啊,據他所知,王莽的龍興之處新都可是被燒成了白地!
但留在弘農也不是個辦法,此處名為一郡,實則只是崤函與黃河間的一線盆地,地方狹窄,幾萬人就食都成問題……
倒是田況來信,給王尋提供了另一個大膽的選擇。
“新室之立,萬姓傾心,四方仰德。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然逆賊叛于內,大將敗于外,如今天子不知生死,皇嗣盡散,宗室所余長者僅大司徒、大司空王邑、太師王匡三人。”
“大司徒德高望重,擁兵十萬,足以橫行天下,唯望君早日入關,應天合人,效天子故事,為攝皇帝,以續新室三萬六千歲之業!“
……
攛掇王尋稱“攝皇帝”,是田況的無奈之舉,第五倫已向東進發,來勢洶洶。他現在急需王司徒的支援,而新朝殘余們也確實需要一個主心骨,才不至于彷徨無措,投漢的投漢,降五的降五,故而日夜期盼。
“明公,王司徒已離開弘農!”
“善!”田況很高興,他就怕王尋賴在弘農不走,作壁上觀,特以帝位勸之。只要王尋一來,擋住第五倫進攻,甚至沿著渭南反推回關中,重奪常安不是夢。
“王司徒已穿過舊函谷關,請將軍多派船舶,好從水路入渭。”
田況欣然采納,又一日,騎從來報:“王司徒已抵達湖縣。”
離他只有兩天路程,河西有救了,大新有救了!為了迎接王司徒,田況親自到了華陰京師倉等待,令人埋釜造飯。
然而下一次通報,卻讓依依東望的田況幾乎倒下。
“王司徒抵達風陵渡,以船舶造舟梁浮橋,大軍北渡去了河東(山西南部)!”
“王司徒說,五賊強橫,綠林囂張,關中已不可復,攝位亦不敢僭,不如保于三河,以待天子巡狩歸來,請將軍放心,他愿在河東,作為河西的后背!”
……
田況日夜盼望的援兵,在距離他只有一天路程的時候,調頭跑去了河東,準備隔河觀成敗,而第五倫這邊也沒好到哪去,他與景丹預想中的“上郡騎兵”,亦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