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這就是商顏山,當地人也叫它鐵鐮山。”
景丹雖是師尉本地人,但家在櫟陽縣,離這邊還有一段距離,故而只聽其名未曾親至過。
今日一看,這山確實一點都不稀奇,就是渭北常見的黃土塬,最高不過四十余丈,其走向為東北偏東而西段轉向西南。東崩于黃河而斷于金水溝,西塹于洛河而止于西坡頭——還真像被第五倫戲稱之為“民鉞”的鐮刀,橫亙在平原和高原之間。
景丹站在山巔遠眺西方,洛水緩緩流淌,甚至能瞧見浮橋上陸續開過來的兵卒,向東南望去,河西的麥子已經收割,粟也快熟了,師尉第一大城臨晉赫然在列。
第五倫三萬大軍的營地,就位于二者之間。
“若田況當真在此留了一支死士,兩軍交戰之際從此殺出,以我軍秩序,定然會被攪得大亂。”和第五倫一樣,景丹也被驚了一聲冷汗,奉命帶三千人過來查探,而舉報此事的本地豪強李柏作為向導。
商顏山上早已站滿了士卒,被他們簇擁著的地方,是一個好似深不見底的井眼。
“如此說來,田況的死士,就藏在井里?”
這是張魚在接應第五霸出城,立功混上“軍候”后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卻出了如此大的茬子,他又是委屈又是不甘,這井里他們搜索時當真沒下過,誰會想到賊竟在腳底下呢?
雖然商顏山上有許多奇怪的井洞,井沿還有木梯子以供上下,踢一顆石頭下去,半天才聽到響,但一口井能藏多少人?
“小軍候。”李柏笑道:“這可不是普通的井,而是井渠。”
他說起緣由來:“漢武時,在此地大修溝渠,欲引洛水,灌溉重泉大荔、臨晉一帶萬余頃堿鹵之地。”
“然而溝渠卻為商顏山所阻,不能過,普通的明挖之法也不行,山高四十余丈,均為黃土覆蓋,開挖深渠容易坍塌,于是匠人便改用井渠法。”
這所謂井渠,說簡單點,就是直接挖隧道,將這一段商顏山挖通,讓水流穿山而過!這是亙古以來未聞之時,若非遇上漢武帝這個有大魄力,又喜歡新鮮事物的皇帝,只怕難以實行。
開挖后又遇上了困難,若只從兩端相向開工,黑暗難作,甚至將民夫悶死不少,于是又在渠線中途打豎井,通風采光。
“井下其實是暗渠,以柏木支撐,相通行水。”
因為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巨大的“龍首骨”,以為祥瑞,遂名龍首渠。
如此一來,龍首渠儼然成了一個藏兵洞,用第五倫的話說:“田況還會地道戰?”
商顏山南北兩個暗渠出入口,也被第五倫派遣重兵把守,景丹讓人進去試探,最初是有去無回,過了會才有血水流出。又增派一次人手后,里面傳來打斗之聲,士卒狼狽而出,說里面確實有敵人,但暗渠狹窄,渠水左右只能容數人站立,看不清數量,但甲兵確實精良。
幸好這些死士潛入龍首渠時被李柏家的牧羊孩童窺見,及時舉報,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這段井渠多長?”
“十余里。”
“塬上有幾個井口?”
“半里一個,共二十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