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河東養了幾個月傷,稍稍痊愈,隨著東線局勢穩定,便與三千河東兵一起,被調到長安附近,聽從萬脩調遣。
但張宗對萬脩的方略卻不敢茍同。
“素聞萬將軍用兵謹慎,與小耿截然相反,今日算是見識到了。”
張宗不像第七彪、鄭統那般有話直罵,驍勇的外表下有一顆識大體的心,只暗暗嘀咕。
他們奉命追擊隗氏兵,但一天只走三十里——因為大量時間,都浪費在肅清盤踞在上林苑中的豪強上。
上林中宮室林立,宮旁一般有小苑,劉伯升給豪強分了林苑,隗囂為了表示隴右對“百姓”的厚愛,索性連附帶的宮室也送給了他們。豪強們失去了塢堡后,帶著族人徒附逃到這兒,如今被隗囂留在這負隅頑抗,不少人還當真堅信隗大將軍是誘敵反擊,傻乎乎拒守宮室。
但修建時就作為享樂之用的漢時離宮,終究比不了專門用來防御的塢堡。萬脩麾下的部隊在霸陵、杜陵打掉了十幾個大塢堡后,對攻堅已頗有心得,三下五除二就能收拾一個。
軍隊后面跟著的就是從長安征募的數萬民夫,歸任光統轄,每每打下一處,俘虜連同戰利品,就交給他們帶回去,游街耀武,讓長安人知道魏軍天天都有大勝。
但張宗卻對這種小勝不以為然:“隗氏倉皇而走,本當銜尾而追,多咬塊肉下來,如今卻受阻于上林,等吾等趕到武功,隗氏已從容退到陳倉了,真是因小失大。”
但萬脩卻不理會麾下將校的抱怨,仍有條不紊地向西推進,宜春苑、萯陽宮、漢武帝昔日駕崩之處五柞宮,從東到西,一處處打了下來,肅清殘敵,最后開到了盩厔縣附近,位于渭水邊的長楊宮……
宮中有垂楊數畝,因為宮名;門曰射熊館,據說漢武帝年輕時很喜歡微服來此,帶著羽林騎們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
如今的射熊館中被大姓盤踞,他們來自杜陵,曾積極投效劉伯升,自是被打壓對象。與第五倫、萬脩算得上有破家滅族之恨,最后一刻仍帶著少許徒附負隅頑抗,他們在被張宗攻破射熊館后,不肯降服,竟瘋狂地點燃了離宮!
一時間長楊宮煙火彌漫,冬日天干物燥,苑內百畝婀娜多姿的垂楊早被砍了不少,如今都是枯木殘枝,在烈火中扭曲著身形,仿若漢時的深宮鬼魅重現人間。
萬脩讓士卒搶救,勿要讓火焰彌漫將整個上林苑都燒了,但也只來得及劃出防火帶,對長楊宮卻救之不及,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秦漢以來,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離宮在火中化為丘墟。
與長楊宮隔著一條渭水的,便是槐里縣(陜西興平),第五倫已移駕至此,與萬脩平行西進,此刻見到長楊宮被焚,跟在魏王身邊的奉常王隆忍不住唏噓遺憾。
“《長楊賦》,是夫子到京師后的成名作啊。”
王隆記得揚雄與自己說過,寫這賦耗費了他極大的精力,先是花了三個月時間雕琢詞句。而寫罷此賦,立刻疲倦地倒地酣眠,昏睡了三天三夜,夢見自己的五臟六腑飛出體外,在空中飄蕩,與前輩司馬相如相遇。夢醒之后,老揚雄全身乏力,又花了三個月之后才得以恢復,足見其嘔心瀝血之深遂。
當時《長楊賦》一出,京師振動,士人萬口傳誦,而如今長楊被焚,真是可惜。
同為揚雄弟子的魏王倫卻不這么認為,站在凌汛的渭水邊笑道:“要余說,這宮室燒了好!”
“文山可記得夫子寫此賦的深意?”
第五倫道:“前漢元延元年,漢成帝為能在南下朝覲的單于、胡王面前夸耀漢朝物產之豐盈,珍禽異獸之繁多,征調右扶風百姓上萬人,入終南山圍獵,西自褒斜,東至弘農,南驅漢中,捕捉熊羆豪豬、虎豹猿猴、狐兔麋鹿,用裝有圍欄的車子運到長楊宮射熊館。用網子圍成圈,把野獸放在里邊,讓胡人以手搏之,漢成帝則帶著趙飛燕、趙合德等,臨觀取樂。”
“但此事卻大為耽誤農事,夫子隨駕見此情形后,才追作了此賦。”
王隆自是記得,甚至背得里面的話:“頗擾于農人,三旬有余,其勤至矣,而功不圖,豈為民乎哉?”
他拱手道:“是臣看得淺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