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縣是崤函谷地里難得稍平坦的地方,竇融知道,古時候,周朝曾經以此為天下中分,陜之西召公治,陜之東周公治。真是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先得者強,后至者敗。
陽泉侯張宗數日前就渡河南下占領此地,如今竇融帶著河東糧秣也運了過來,輜重足夠大軍撐到新函谷關了。
說起那函谷關之遷,據說還和弘農楊氏有關,楊家祖上出了一位替漢武帝征南越、打朝鮮的樓船將軍楊仆,因為家在弘農城,算是“關外”,算不得京畿戶口,遂深恥之,便以舊函谷關已經無用為由,上書漢武帝,提議將函谷東遷。漢武也想擴大“關中”范圍及中央權威,遂準了此奏,把函谷關遷到陜縣以東百多里的新安縣去。
如今綠林的潁陰王就一路撤逃到了新函谷,背靠洛陽以為倚仗。
“竇公,下吏以為,也不必去攻那新函谷關。”
張宗雖然發達了,甚至因奇功比竇融更早封侯,但依然以下吏自居,他不會忘記,若非竇融給自己機會,河東系被魏王嫡系壓著,根本沒法出頭,如今河東將校也將竇融視為同黨,現在張宗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希望能得到竇融支持。
“下吏當初從南陽到河東來入贅時,先過洛陽,再經陜縣北上,途經崤山,但走的卻不是新函谷所在的北崤道。”
張宗將手往地圖上層巒疊嶂的崤山南邊一指:“而是南崤道!”
竇融明白張宗的意思了,走南崤道,能夠繞開綠林重兵把守的新函谷關。
但這兩條路,他當年隨新軍去昆陽、以及從昆陽敗歸時也都走過啊。
“諸君將軍,這兩道相比,南崤道路段多是沿洛水而行,如今雨季河水暴漲,難以通行啊。”
竇融看了看外頭,秋初的雨水持續不停,整個崤函谷地都如同灌滿了洪水,極大影響了行軍速度,作為居中統籌者,他必須將每個因素都考慮進去。
“北崤道雖然因為山石較多,路況差了些,但也勝在路面多為石頭,因此受雨水影響較小,走這條路,要穩妥得多。”
是故在歷史上,北崤道常是大軍首選:往東一天行程的澠池縣,曾經上演過著名的澠池會;而同在北崤道上的新安,項羽在此坑殺了秦軍二十萬降卒,新函谷也建在那,因為南崤道極少人會走。
“正因難行,敵軍才不會料到!”
張宗也是把竇融當舉主,當河東系自己人,才愿與他商議。
“此役若能成,竇公封侯,我亦能拜將!”
那個想法一旦冒出來,就再也收不回去,張宗按捺不住心中的沖動,吐露了自己的大膽計劃。
“魏王只要吾等七月全取新函谷以西,以得山河之險,方便以后進取,但我以為,實在是太過小心了。”
“如今綠林主力南調,士氣低落,非但弘農守不住,連河南都空了!只要竇公與鄭將軍虛張聲勢進攻新函谷,調動綠林大軍守備,我愿率精兵三千,走南崤道,跋山涉水,破雁翎關,取宜陽,下伊闕,然后……”
“直撲洛陽!”
……
PS:地圖待會放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