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尚能稱汝一聲‘廢帝’。”
“然今日之我,則只能稱汝為‘獨夫莽’若非圣君仁慈,我亦要持白刃,為天下除害!”
好一個“獨夫莽”,罵得一路上受了王莽不少鳥氣的張魚忍不住笑出了聲,卻又擔心安車上的皓首老匹夫受不了這刺激,當場氣死。
然而讓張魚和竇融驚奇的是,被如此痛斥,王莽居然神色自若,反而用一種怪異的眼神看著竇融,那莫非是……
憐憫?悲哀?
沒錯,在王莽自己看來,他就像一個經歷沉浮后,參透世事的圣人,而竇融呢?不過是為了急著向第五倫表忠心,與新朝做切割,而潑婦罵街的可笑倡優。
然后,老王莽便極有涵養地嘆息道:“大戴禮記有言,人之道莫大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圣,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
“而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為父,以國為家。只要有能夠安國家,利人民之事,要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君亦佑助之,以遂其德。”
這就是王莽對自己臣子的要求,希望個個都是沒有私心的完臣。
王莽看著竇融:“如汝所言,當年予確實為人所誤,行事剛愎自用,辦了許多錯事。但竇周公,汝自詡國家忠良,當初與第五倫入宮謁見時,為何盡是阿諛奉承之言,卻無半句規勸?”
竇融立刻反駁:“嚴伯石等人亦曾力勸于汝,不也無用么?”
“嚴尤是真正的忠良,是予諱疾忌醫了。”王莽頗為悲切,也是直到事后,他才看清楚誰才是一心為自己好的:“但予雖然未盡聽其言,卻也未曾枉殺一人!予最痛恨的,乃是那些面諛在前,背后捅刀之輩!”
就算按照孟子那一套理論,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王莽自問對第五倫加以重用,寄予厚望,視為手足,然而第五倫如何報答呢?將一把刀,捅入了他的腹心!這是王莽絕不會原諒的事。
老家伙仰天而嘆:“天降大常,以理人倫。制為君臣之義,著為父子之親,君子治人倫以順天德,小人亂天常以逆大道,第五倫是也。”
王莽又自嘲道:“也對,君不君,自然臣不臣。”
“就像家中有了逆子,做父親的,當然也有過錯!是予沒做好表率啊!”
王莽不愧是當世大儒,真要辯起經來,竇融完全不是他對手。
竇融頓時大悔,王莽雖較當年有了許多變化,然而還是那么偏執,油鹽不進。自己本想將他痛斥一番,以立先聲,豈料竟落了下風,反叫王莽當面占了第五倫便宜。
張魚也在咬牙切齒,但旁人卻打也打不得,殺更殺不得,真是難辦啊。
竇融更加尷尬了,只冷笑著拂袖挽回顏面,而后讓車隊繼續往前,同時加大了兩側的人手,以避免人圍觀。
“果然,還是死在‘赤眉’手中最干凈,陛下啊陛下,為何非要見這活王莽?”
……
濟陽縣城之內,耿純等大臣也是這么想的,王莽就是一個燙手的芋頭,皮還特別糙厚,怎么處置都無益。
然而第五倫卻只留下了一句話:
“世人喜歡將爭奪天下,稱之為逐鹿。”
“如今新失其鹿,天下共逐,然而狩獵近半,卻發現過去的鹿主人竟還在場中,在那叫叫嚷嚷,諸君不覺得,這很有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