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等什么?
在襄陽攻防戰開始的第三天,馮異與幕僚們道明了實情:“援兵!”
……
位于漢水中流的宜城,雖然不如襄陽那般險要,但也是水陸樞紐,這座大城忽然叛楚降魏,成了卡在漢軍咽喉上的一根尖刺。
雖然與馮異消息并未中絕,但被斷為兩截,也讓這場戰爭的勝利離漢軍更遠了一截。故而漢將王常、鄧晨心急火燎,帶著綠林兵猛攻宜城,試圖奪城,清處爭奪襄陽的障礙。
然而被臨時收募的綠林殘卒,不但士氣低落,訓練、裝備不精;各渠帥們也各懷心思,欲保存實力,在城下搖旗吶喊,觀戰爭成敗他們很熱切,可一旦輪到自己攻城,卻又找各種借口,拖延耽誤,就是不愿意近又厚又高的城墻。
無奈之下,王常只與鄧晨商量,效仿秦將白起破宜城的前身鄢都之策。
原來,昔日秦軍破鄢,靠的是在城西百里處修長渠,引河流灌城,水入城為深淵,城的東北角經河水浸泡潰破。
如今,那條害人命的長渠仍在,只被改造成了灌溉莊稼的水溝,漢軍欲故技重施,將這利民之渠,重新變成水攻殺人利器了!
展現這一意圖后,漢軍卻遭到了宜城更加劇烈的反抗,甚至有兵卒突圍出城,破壞漢軍的開渠工程。雙方在城外長渠反復作戰,卻誰也無法徹底擊敗對方。一來二去,漢軍也苦于人手不足,附近百姓都跑光了,漢軍耗費旬月,依然對宜城一籌莫展。甚至有些綠林渠帥,見沒好處撈,盡剩下苦活累活,開始帶著兵卒跑路回山,逃兵日增,而二將部眾卻越來越少。
城內的張魚看到這一幕,算是松了口氣,他只需要拖到岑將軍破襄陽,便算完成了任務,更能將魏國的控制區域向南推進到此,未來對漢征伐時,將更加有利!
然而這脆弱的平衡,也只維持到了三月下旬。
最先監視到情況有變的,是漢水上的魏軍艨艟,他們占據了上游優勢,而漢軍大船難以從長江、云夢溯流抵達這么遠的位置,頗為囂張。
然而,一支支打著炎炎赤旗的隊伍卻自漢水畔的陸路抵達,使得宜城漢軍數量一變為三。
“漢軍援兵怎來得如此之快?”張魚觀察到變化后,心驚不已,而城外的王常、鄧晨則是大喜過望,平添了對戰爭的信心。
“竟是鄧司徒親來!”
“奉陛下詔,讓我率眾及糧食輜重來援。”漢大司徒鄧禹神色輕松,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但鄧禹心中,卻滿是憂慮的。
在他原本與劉秀敲定的計劃里,馮異足以奪取荊襄,然而魏國仿佛早有預料,一個岑彭,就與馮異僵持住了。
馮異也實話實說,早在月余前,就遣人急報劉秀,表示靠著荊州兩萬軍隊,外加一萬綠林雜兵,恐怕拿不下襄陽,他需要援軍!
劉秀當時正在柴桑督軍,猶豫再三后,將身在淮南的鄧禹也調了過來,帶著第二批軍隊,足足兩萬之眾,馳援江漢!
如此一來,這一場仗的規模,也陡然升級。
然而備左則右寡,這也意味著,一旦魏國對東部徐、揚發動猛攻,能用于應對的漢軍變得更少。
“岑彭以魏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拖住了漢舉國近半部眾,此戰必須速決,否則定有后患!”
進入大帳后,鄧禹拿出了一份錦書,與王常、鄧晨二人分享:
“不獨我至此,還有陛下錦囊手令在,可破岑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