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幾十家報紙看似不少,但除了最頂尖的幾家大報外,其余中小型報紙的發行量實際并不多。
而對于霍文峻來說,除非收購那些日銷量幾十萬份的大報紙,否則的話不管是中等規模的報紙還是小型報紙,其實差別都不大。
既然如此,相比于需要更多資金、性價比卻不高的中型報紙,還不如選擇收購一份小報。
這也是他選擇《港島日報》的原因之一。
而且《港島日報》也有讓霍文峻看重的地方。
《港島日報》的名字比《星島日報》更貼近港島,這是因為《港島日報》的成立時間在1936年,比1938年成立的《星島日報》還早兩年,距離現在1984年已經有48年的歷史了,資歷足夠老!
《港島日報》曾經也輝煌過,在創始人的帶領下,銳意進取,到了1946年便登上過港島報界第一的寶座,且一直坐到了1950年。
只是可惜《港島日報》的創始人突然重病去世,還沒來得及培養接班人,只有一個紈绔的兒子。
敗家是紈绔子弟的專屬優秀技能!
可想而知,短短一年時間,《港島日報》銷量就不斷下滑,連前十都排不進了。
這個時候,紈绔二代總算反應過來了,《港島日報》在他手里會一直虧啊,得想辦法及時挽回損失才行,不然哪有錢去瀟灑啊!
怎么辦?
有道是崽賣爺田不心疼,紈绔二代倒是干脆的很,二話不說直接把《港島日報》給轉手賣了,繼續花天酒地去了。
接手的人認為《港島日報》底蘊還在,還有崛起的機會,便大力整頓。
還別說,倒還真讓他拉住了下跌的趨勢,勉強排在第十的位置上,只是他能力不足,想盡辦法,《港島日報》還是在第九第十位徘徊。
就這么掙扎了幾年,依舊不見起色,那人也死心了,把《港島日報》交給招聘的經理,打理他的其他事業去了。
可惜又過了十多年,第二任老板的主業受到了影響,為了籌集資金,他不得不把日漸衰弱的《港島日報》給賣了。
就這樣,《港島日報》又換了不信邪的第三任老板,一直維持到現在。
只是,這么多年下來,《港島日報》日落西山,一日不如一日,從當年的一流大報變成了一家不入流的小報紙,平均日銷量也就在三千多份,最多的一段時間還是1976年8月,平均日銷量達到了五千份,這也算是最后的高光時刻了,其后便是江河日下。
而霍文峻也通過黃沾的人脈打聽到了,現在《港島日報》的老板,也就是第三任老板劉博韜,因為生意問題急需用錢,同時《港島日報》半死不活的情況也讓他對利用報紙進階上流層次的想法徹底死心,早就有出手報紙的打算,只是過了一年了,還是沒有賣出去,為此他焦急不已。
如果要收購,現在倒是最好的時機。
了解到這一點,霍文峻于是再次通過黃沾聯系到了劉博韜,準備與其商談收購事宜。
已然無計可施的劉博韜對此自然不可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