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五月,堅守了近一年的雒城被攻陷,劉璋的長子劉循被生擒。
距離大功告成僅剩一步之遙的劉備,臉上卻沒有半分喜悅之色,因為就在剛剛,他的首席謀臣,軍事中郎將龐統身先士卒地率眾攻城,卻不幸被流矢射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與諸葛亮一起被龐德公稱為“鳳雛”和“臥龍”,甚至被“水鏡”司馬徽稱為南州名士之首,也就是荊襄名士之首。
早年龐統聽說司馬徽住在潁川,所以走了兩千里路去拜訪他。
到了潁川,他正遇上司馬徽正在采桑葉,于是便在車里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地位非常顯赫,哪有壓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絲婦女的事!”
司馬徽說道:“您暫且下車。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
從前伯成寧愿耕作,也不羨慕諸侯的榮耀;原憲寧愿住在以桑木為門軸的簡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哪有住在豪華的房屋里,外出騎肥壯的馬,左右要有十幾個侍女侍候,才算是與眾不同的道理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即使有呂不韋的爵位,齊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聲音洪亮的鐘鼓,那就不知道它的聲音之響。”龐統笑道。
司馬徽與龐統相互交談,不分晝夜。
談論后,司馬徽對龐統十分驚異,并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使龐統漸漸為他人所知。
龐統后來被本郡征為功曹,喜歡評價人物,培養別人的名聲,所以被他評價的人,都往往超過該人實際的才能。人們對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問龐統,龐統說:“方今天下大亂,正義之道逐漸衰退,善人少而惡人多,我想興起這樣的風俗以達到助長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揚好的榜樣,改善世風,如果不這樣做,善人會越來越少。十個人當中如果可以改善五個人,就可以將此事完成一半,進而達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勵自己,這樣難道不行嗎?”
龐統不僅讓劉備拿定主意入蜀,更是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幫助劉備奪取了益州,期間還憑借人脈替劉備拉攏了大量的人才。
與既可以規劃戰略又可以治理政務還能掌握軍機,能力全面的諸葛亮相比,龐統更善于運籌帷幄,謀劃具體的軍事戰術,被陳壽用來和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作比較,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之前劉備攻克涪城后,劉備大擺宴席,開懷暢飲,志得意滿之際竟然乘著酒興對眾人說道:“今天這場宴會應該快樂吧。”
龐統卻說:“把討伐別國當作快樂,不是仁者之兵。”
當時劉備已經醉了,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難道不是仁義之師嗎?你話說的不好,快點出去。”
于是龐統起身退出,但是劉備馬上后悔,請他回來。
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只顧自己吃喝。
劉備問道:“剛才我們的討論是誰的過失?”
龐統說:“你我兩人共同的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