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孫權與陸遜談及周瑜、魯肅及呂蒙時說道:“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后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后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云:'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茍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很明顯,孫權認為周瑜最強,呂蒙次之,魯肅有明顯短板,陸遜能接周瑜的班,因此孫權的排名是周瑜第一,陸遜近之,呂蒙次之,魯肅墊底。
可是,這都是建立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上去看的,可笑孫權還對魯肅勸說他結給劉備南郡一事念念不忘。
呂蒙的確勤奮好學,打起仗來也是勇猛善戰,包括用計謀裝病迷惑關羽,讓關羽放松對東吳的防備,與孫權商定奇襲荊州的戰略,以白衣渡江將東吳士兵化裝成商人成功騙過了關羽的哨兵,以善待荊州百姓收獲了荊州民心,讓關羽不戰而敗。
所有的一切似乎彰顯了呂**特的軍事才能,但是呂蒙偷襲荊州的行為等于是明面上撕毀孫劉聯盟的協議,在三國鼎立的時刻,兩個弱小的國家卻首先打起來了,這無疑是一種短視,以整個天下的戰略來看,呂蒙的行為就是一次極大的冒險,帶來了劉備瘋狂的報復,也給東吳帶來了一場巨大的風險,幸虧陸遜打敗了劉備,才暫時化解了風險,如果陸遜敗了,那將會是東吳的亡國,而這都是呂蒙偷襲荊州之后的巨大政治風險。
所以說,在大局觀上,呂蒙是遠遠遜色與魯肅的,就好像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玩“皇國興廢,在此一戰”的游戲,與季漢丞相諸葛亮完全是站在不同層次上看問題。
這是政治家和戰術大師的區別。
……
孫權在勸說關羽無果后,憤而殺之,然后張昭說道:“今主公殺了關羽父子,江東禍不久遠了!劉備若知云長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怕東吳難以對敵啊。”
一聽張昭的話,孫權大驚失色,跌足問道:“事已至此,該怎么辦?”張昭道:“主公勿優。某有一計,令西蜀之兵不犯東吳,荊州如磐石一樣安全。”
“劉備若與曹操連兵而來,東吳必危。不如先派人將關羽首級,轉送給曹操,讓劉備轉攻曹魏。我們就可以在旁邊觀其勝負,從中漁利。”張昭笑著答道。
孫權心中十分懼怕劉備的報復,若單單只是劉備也就罷了,對于痛失猛將關羽和荊州數萬精兵的劉備,他孫權尚可承受,但若劉備和曹操聯合攻打吳國,吳國定然無法承受。
于是孫權孫聽從了張昭提出的計策,派使者用木匣盛著關羽的首級,星夜送給曹操,企圖嫁禍曹操,從而分散仇恨,避免四處受敵。
并且他還附上了一封書信,信上表示自己愿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
……
曹軍營寨內,曹操正與群臣飲酒做樂,忽見一親兵大聲稟告道:“啟稟大王,揚州刺史轉來孫權表章。”
看過孫權的表章后,曹操看向了親兵捧著的木匣,那里便是讓他憑借荊州三萬兵馬,逼得自己舉全國之力應對的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