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癸卯,繼承曹操魏王稱號的曹丕下詔收斂、祭奠陣亡將士。
似乎是想要證明自己,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他拜曹仁為車騎將軍,統率荊、揚、益州軍事,進封陳侯,增邑二千,并前總數三千五百戶,后還屯宛城。孫權派將領陳邵占據襄陽,曹仁奉旨討伐,與徐晃大敗陳邵,入主襄陽,派將軍高遷等徙漢水之南的未開化之民到漢水之北。
乙卯,漢獻帝禪讓,曹丕三次上書辭讓。辛未,曹丕登受禪臺稱帝,改元黃初,改雒陽為洛陽,大赦天下。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郡山陽邑萬戶奉劉協為山陽公。
同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可惜事情的發展終究不如曹操所預料的那樣發展下去,他不僅沒有做成申包胥、蒙恬,也沒有做成周文王,而是成了篡漢的奸雄。
曹操像周文王一樣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也始終沒有稱帝,可惜他選擇的繼承人沒有周武王的文韜武略。
受禪稱帝后的曹丕沒有按他的意愿好生照料他在銅雀臺的“后宮”們,而是被各方面能力都差自己一大截但是貪戀美色的毛病卻是一點兒都不輸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全都笑納了,卞太后聽聞此事后大罵曹丕是畜生,至死也不愿再見曹丕。
曹丕為了穩固內政,采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把老父親曹操花費了大半生爭取到手上的人事任命權拱手讓給了世家門閥,隨后又眼睜睜地看劉備和孫權交戰而毫無作為,只因為孫權上書一封“愿送子孫登為質”而斬殺了劉備的使者,白白錯失了這一千載難逢統一天下的機會。
隨后孫權因解除了蜀國的威脅,孫權以“稱兒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難舍,一旦離鄉會水土不服”的理由把遣長子孫登入魏為質一事拖延再三,魏吳兩國的聯合也逐漸出現貌合神離的狀況。
對于孫權的欺騙與背叛,惱怒的曹丕撕毀了鼓勵孫權殺敵的《報吳王孫權書》,又下了《伐吳詔》鼓勵將士們說:“南征進軍,以圍江陵,多獲舟船。斬首執俘,降者盈路。牛酒日至。”表示堅決要南征孫權之意。
曹丕親自從許都出發南征,各路兵馬齊頭并進,曹真、張郃、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
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線或潰或敗,僅朱然獲勝,曹丕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而曹丕又信以為真,雙方言和,曹丕退兵。
黃初六年(225年)八月,曹丕不顧眾臣的反對開啟了第三次南征,這次大軍從許都東行至譙縣,再沿渦水進入淮河。
這地方沼澤密布人煙稀少,大軍行進到這里不僅無法得到糧草補充,還經常遇到河道堵塞,導致戰船擱淺。
這種情況在旱季更是明顯,于是身為揚州人的蔣濟認為水道會有阻塞,不利行軍,更作《三州論》勸諫,但曹丕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