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位科學家的年齡從四十歲到七十五歲不等,在腦科學、心理學與外科手術領域各自有著杰出的成就。在多年的科學研究與討論中,他們結成了深厚的忘年友誼。
隨著時間流轉以及眾人年齡的增長,終于在某一年,其中十個人的身體出現了嚴重的狀況。于是這十七人利用他們的學術專長,設計出一個沒人知道是否真正可行的拯救方案。
他們想讓病重的人至少可以保留下健康的大腦,直到某一天最新的醫學技術可以為他重塑身軀。
他們悄悄變賣家產和研究成果,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家資本公司,然后向世界各地訂購拯救方案中所需要的材料和設備。
其實準備工作并不難。方案也被改進了一次又一次,并在實驗室的老鼠、猴子身上多次取得成功。資本公司憑借實驗成果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越來越富裕,甚至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龐大的私立醫院網絡。
只是……誰都沒有主動提起應該何時將這項技術用到自己身上,就連他們的拯救行動也慢慢發生了變化。讓一個人的大腦活下去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科學家,他們希望能夠在傳統意義的“死亡”后,大家的大腦可以活在一起,可以有交流有討論地活在一起。
十七個天才不但設計出讓大腦在人工環境中活下來的方法,還真的設計出了不會觸發排異的人腦連接手段。
大家都覺得,這項技術透著科幻恐怖電影的感覺,已經不再純粹。但是科學進步對于真正的科學家有著致命的誘惑力,誰都不愿意放棄這項研究。
直到他們中的一人病情加重,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刻。其他九名病重的以及另外兩名看穿生死的科學家,決定共同獻身這項實驗。
他們十二個人,在同一天死亡了,也在同一天獲得了另一種新生,一種無法被外人解讀與理解的新生。
……
陳文合上文件夾,并沒有去看后幾頁的故事以及附件里詳細的技術說明。
他發現洛君盛一邊抿著咖啡一邊在觀察自己。
他明白洛君盛為什么會有這種眼神。就像葉曉穎在四川科幻創投大會上所說的那樣:“有一部作品不應該被埋沒。它的作者,在這個項目提出之前已經在這篇小說里將你們要求的所有內容都寫到了。”
腦科學,外科手術,另一種或者的狀況,自愿獻身的科學家。正是《牛奶與巧克力》中最驚心動魄的情節。他寫的小說,與文件夾中的故事有很大的相似性。
“你不用著急。”洛君盛放下咖啡杯說道,“后面幾頁有非常詳細的科學設定以及各個科學家的人設,你可以看完之后再進行創作。”
陳文看了看睜大了眼睛的葉曉穎,又看了看洛君盛。他在喝了一大口咖啡仔細思索后說道:“洛教授,我有一種感覺……”
“什么感覺?”
“我覺得……這不是什么好萊塢的劇本,這是一件真實發生的事。”
雖然洛君盛強作鎮定,他拿著咖啡杯的手還是發生的明顯的抖動。他遲疑了一下,馬上重新展開笑容說:“陳文你就是這樣亂亂猜想的嗎?”
陳文搖了搖頭:“用我女朋友的話來說,這么寫是沒有讀者的,這個故事的推進方式拍成電影不會有觀眾買單。所以我猜測,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您,洛教授,就是這十七位科學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