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可能有點不夠精確,應該說大清沒有這種現代化的門牌才對,現代化的門牌號是工業社會發展的需求,起源于英國,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對外交往、郵政通信、緊急救援、戶籍管理、城市規劃建設等方面產生了精確定位城市中某個地點的需求,于是門牌號就誕生了,形成了城市、街道、門牌號的精確管理體系。
中國的門牌號是從租界里流傳出來的,并隨著近代化進程的推進慢慢擴散開來,大清現在雖然也有門牌,但和“趵突泉路江家巷五十二號”這種完全是兩回事。
清代的門牌是根據保甲制度來的,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文物來看,門牌是只知的,高30.5厘米,寬25厘米,其文字印在粗黑線構成的欄框內,上首印“門牌”兩個大字。
橫隔線下是豎排的繁體正文,“桂東縣正堂薛某某為稽查保甲事業,奉某官員各憲欽遵某某上諭,頒行條款,飭今,實為盤查保甲,以靖地方合行,飭令刊刷門牌,驗發為此牌,仰該牌長于所轄十戶內,每戶計牌一張,牌內將本戶姓名、丁口、年歲、地畝、生業及左右鄰人,詳細填注,毋得遺漏,此諭。”
接著是門牌正式內容,桂東縣第幾都第幾甲第幾門牌某某人住某某坊第幾戶那一年生多大年齡歲妻妾是誰,有幾畝地干啥營生。
后面是該戶的其他人口,祖父母、父母、伯父、叔叔、同居外姻、左右鄰、男、媳、女、兄、嫂、弟、弟媳、孫、孫媳、侄、侄媳、仆、奴、雇工都是誰等等。
最后的落款是某年某月頒發的門牌,牌頭、保正、甲長都是誰等等,壓根就不可能出現趵突泉路江家巷五十二號的說法。
這時候可沒有規劃局,房子都是隨便蓋的,你家今年在江家巷往里第五十二家,明年有人在中間蓋了新房子,你家的門牌號難道還要往后挪么?
哎,都說金庸的歷史學問不過關,不過我看啊,金庸還算是好的了,他的歷史學識給瓊瑤當導師那絕對是綽綽有余啊。
不管怎么說,有地址找人就方便了,沈隆在大明湖邊了一圈,然后就到了西南邊的趵突泉,一過來就看到“天下第一泉”的碑刻,下面的落款不是別人,正是乾隆,據說這位從京城出來下江南的時候,路過了趵突泉,嘗過泉水之后便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
既然乾隆都說了好,那自然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到訪,所以沈隆過來的時候正好看到幾個文士在這里吟詩作對呢,沈隆聽了聽,水平倒是不咋地,他哈哈一笑,便吟誦出了關于趵突泉最有名的那首詩,“趵突泉,泉趵突,三股水,光咕嘟,咕嘟咕嘟光咕嘟!”
這是沈隆的老熟人,狗肉將軍張宗昌寫的,趵突泉這地方雖然有名,然而遺憾的是卻沒留下什么經典詩詞,曾鞏、趙孟頫這些著名文人倒是來過,也寫過詩詞,然則水平卻很一般,遠不足以流傳于世,反倒是張將軍這首詩因為太過奇葩而流傳甚廣。
這群文人當場被張將軍的大作震得目瞪口呆,沈隆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揚長而去,一轉身便進了江家巷,找了家客棧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