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前不久那篇影響了中國此后四十年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在《光明日報》上刊登的。
工作隊長拿著報紙的手漸漸抖了起來,額頭冒出了冷汗,從這份報紙上透露出來的信息來看,他們的做法的確違背了中央精神,如果沒人指出這一點還好說些,可人家已經拿來了證據,那他就沒辦法無視了。
他艱難地咽了口唾沫,看著駱玉珠他們,身后的工作隊隊員也不吱聲了,沒了往日的囂張氣焰,有些甚至還開始后悔,我今天怎么就這么積極呢?早知道干脆裝病算了。
“你們……你們這也不是趕集吧?趕集是到鎮子上,可你們都是走村串鄉搞投機倒把!”工作隊長想了半天也只能憋出這么一句。
“我們就是來趕集的!今天不是逢場么?我們來買點糖怎么了?再說了,各村各鄉趕集的時間不一樣,沒道理不讓我們去外鄉趕集吧?趕集的路上遇到鄉親們想換點啥,我們總不能不給人家換不是?”駱玉珠一連串的話把工作隊隊長砸得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才好。
“對啊,咱們鎮子上逢五趕集,隔壁二十三里鋪逢八趕集,我們今天在咱們鎮趕集,明天就去二十三里鋪,路遠著呢,得提前走!”見工作隊長的氣勢下來了,陳金水他們就嚷嚷起來,嗯,咱們將來還要去臨縣趕集呢,趕集的路上順道幫鄉親們解決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那也是應該的么。
“隊長,咋辦?”身后的工作隊員湊過來問道,他們已經有點想退縮了。
“走,咱們回去!”人家拿著中央的黨報,隊長也不能把陳金水他們怎么著了,只能帶著隊員離開,準備回去向領導匯報這一情況,看看領導會怎么應對。
他們前腳剛走,市集上就響起了一片歡呼聲,老百姓也盼著能有個換東西的地方啊!當下就有人圍了過來,“金水,我這有點破銅爛鐵,幫我換一些針線吧?”
“給我換點糖,家里的娃都嚷嚷好幾天了!”
這生意一下就做起來了,這段時間他們可是攢了不少東西,就等著敲糖幫上門了;于是幾乎每個敲糖擔子周圍都圍滿了人,還有些鎮子上的居民趕緊回家拿出了各種東西,準備擺攤兒來賣,甚至有人抬腿就往鎮子外面跑去,準備喊自己的親朋好友來鎮子上趕集。
“玉珠,這回你可是幫了我們陳家村大忙了!”陳金水感激地看著駱玉珠。
還有一些來趕集的農民湊過來看那兩份報紙,“這可是咱們的護身符啊,以后再出來趕集,就得把這報紙掛在擔子上!這位同志,你還有多余的報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