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很快啊!
看來講道理這個事兒,也是需要鍛煉的......這些日子,他可是一有功夫就和羽林騎士還有女班直們講理!這些羽林騎士和女班直的“魂齡”都和趙楷差不多,所以大家湊一塊兒講理特別來勁兒,共同語言多啊!
道理講多了,自然也就通透了!
通透之后,趙楷就知道講理這事兒不能靠他一個,得大家伙一起講......還有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唔,這個道理的辦法他好像一直都知道啊!只是過去沒有想起來。
......
“諸卿,今天朕講得怎么樣?朕的大道理不深奧吧?下面的弟兄們都能聽懂嗎?”
汝州大營的中軍大院(是大院,不是大帳,因為曲端占用了一座不知道誰家的豪宅)之內,正在賜宴請吃飯的趙楷,一只開封特色的油煎小雞下肚,又喝了兩壺米酒,繼續開始講道理。
胖子趙鼎小心回答:“官家道理通俗易懂,下面的兵士就是大字不認一個,也是能懂的。”
“哦,那朕講的對嗎?”
趙鼎一聽這個問題,頭都暈了——考進士都沒那么難!
“對!”趙鼎重重點頭。
問題雖然難,但答案是唯一的!
必須說“對”,要不然就沒官可當了,說不定還會沒命!
趙楷又問:“既然這道理又簡單,又是對的......那為什么過去沒有實行?”
這個......
趙鼎那么大學問的學霸都回答不了了。
其實大宋這個國向來就不喜歡簡單而且易行的道理,非得整些奇奇怪怪的路數,弄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譬如王安石的變法......為什么變法?富國強兵?其實不對,變法之前宋朝也挺富,全世界沒有更富的了。當然了,富無止境,想多撈點也沒什么。
可實際上那場變法真正的目的還是強兵。當時西夏崛起,不但脫離大宋統治鬧了獨立,還不斷入侵大宋西陲。而遼國也跟著趁火打劫,不斷提出增加隨便和割占土地的要求。
但是......軍事問題,靠經濟改革真的能圓滿解決嗎?
軍事太弱,難道不應該先考慮“選良將、練精兵”,如果發現財政不能支持“選將練兵”,再考慮撈錢、節支或是拿出官田來分發。
總之,“選良將、練精兵”應該擺在第一位啊!
哪怕大宋以文御武,不相信武將......那也該派個真正知兵,而且又能任事的文官重臣,去負責替朝廷練兵啊!
最好能訓練一支可以為朝廷牢牢掌握的新軍!有個十萬八萬的,即便滅不了西賊,也狠狠教訓他們幾回,以換取西陲邊境的長治久安吧?
可是從王安石變法開始,直到宣和北伐時為止,從來沒有人提及此事......最離譜的是,在確定“聯金滅遼”之國策的重和元年(1118年)后,大宋朝廷也沒想過訓練一支新銳之兵去執行聯金滅遼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