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高大,猿臂蜂腰,還留了一臉亂蓬蓬的大胡子,看上去極有威懾力的何天然,現在已經在輔兵的幫助下,翻身上了一匹高大的青唐馬——這匹馬訓練得及好,剛才被放倒在草叢中,也沒發出嘶鳴,現在仿佛聞到了戰場的氣息,發出了一陣陣低沉的吼叫。
何天然輕輕撫摸了一下自己的愛馬,然后舉起了長達一丈三尺,纖細如線,槍尖又細又長,槍尖下還系著一面三角形紅旗的長線槍。他用力揮舞了幾下長槍,讓醒目的紅旗搖晃了幾下,才高聲對左右吼道:“弟兄們......建功立業的機會到了!都他N的跟著紅旗沖......記著了,不割人頭,也不許和金賊肉搏,必須跟著紅旗進退!”
墻式沖鋒、只沖鋒不肉搏還有沖完就走等等的戰術,說起來容易,真的組織起來可難了。不僅需要嚴格的訓練,而且還要配上一些特別的裝備。
河曲良馬是必須的!雖然墻式沖鋒并不怎么強調速度——整隊沖擊的速度這么都不會快。但是在完成沖擊后撤退的時候,卻需要馬力全開!
丈三線槍則是為了增強騎兵沖擊的殺傷力而特別開發的槍型。
趙楷本來想讓紅巾騎兵配屬丈八空心騎槍,但是空心騎槍不大容易加工,下面的工匠就向趙楷推薦了一丈三寸長的線槍——這種線槍因為槍桿很細,所以重量很輕。而槍尖又細又尖,可刺透盔甲,故又名“透甲槍”,是一種唐朝傳下來的騎槍。趙楷則命人將槍桿加長兩尺七寸,湊足了一丈三尺。
另外,為了便于保持隊形和共同進退。趙楷還讓所有的槍騎兵在頭盔上包了醒目的紅巾。同時,又讓紅巾槍騎的正將和八個隊正,全都在自己的線槍上加了紅旗。他們九個人的線槍輕易不用來捅人,而是當成旗桿,用掛在上面的紅旗來引導下面的騎兵行動。當然了,因為紅旗槍有九根,即便扎沒了幾根(扎出去的騎槍很難收回)也不要緊,只要還剩下一根,就能引導部隊進退了。
吼完了命令之后,何天然就將手中的紅旗槍向前一揮,跟在他身邊的兩名鼓手立即敲響了鼙鼓。
紅旗和鼓聲,就是進攻的命令!
紅旗指向哪里,紅巾鐵騎就沖向哪里!
而鼙鼓聲的急緩,則決定了紅巾鐵騎的沖鋒速度。
紅巾鐵騎遵循的是陣形優先的原則,強調集體的力量,在沖鋒的時候要盡可能維持整齊的隊形。所以他們并不是越沖越快的,而是以慢——快——慢的節奏進行沖鋒。
起步的時候肯定是慢的,然后逐步加速,而在距離敵人三十步開外的時候,開始放慢速度,同時一邊跑一邊向中間靠攏......
八百騎紅巾兵也不是一股腦沖出去的——不過操練了大半年的他們,根本維持不了八百騎的大陣,所以只能以隊為單位,組成百騎隊形。
一百名騎兵也不是列成一排,而是列成前后兩排,也是一排五十騎。
而八隊紅巾騎兵在沖擊的時候,雖然會列出一個長排,但是為了方便指揮,也不會一起沖出去,而是以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順序,一隊一隊次第而出。
何天然所在的這一隊,當然永遠是第一個發起沖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