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關的一場大戰,五國皆是元氣大傷,而獲利最多的自然是秦國,不僅殲滅了對方大批的兵馬,還讓幾個國家割地賠款,可謂是威勢無雙。
除此之外,齊國也是滿懷慶幸,幸好沒有摻和進去,不然的話說不定現在也會落得一個凄慘下場。
如今的山東六國,只有它保存了更多的力量,甚至隱隱壓過了楚國與趙國一頭。雖然當不成第一,但當個老二似乎也挺不錯的。
剛剛結束的五國伐秦沒怎么參與,看著別人打仗也是有些手癢,隨后也來了幾分興致,調集了大批兵馬,興沖沖的要找人干一架。
不過它的目標并不是秦國,而是北面的燕國。
齊與燕之間也是世仇了,從百年之前便一直摩擦不斷。齊宣王時期曾派匡章率軍,僅用了五十天的時間便攻破了燕國,甚至連燕王都被擊殺,政權一度被覆滅。
之后燕昭王光復燕國,并聯合蘇秦搞了一出五國伐齊的戲碼,差點攻占了齊地。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齊國失去了霸主地位。
雖然已經過去了多年,但兩國之間的矛盾依舊十分劇烈。
而如今燕國受到重創,豈不是動手的好時機?
所以在得知了伐秦燕軍幾乎全軍覆沒之后,齊國沒有絲毫猶豫,直接命令大將率領二十萬大軍,狠狠的殺入了燕國境內。
燕王喜大驚失色,這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隨后立刻召開朝會商量對策。
隨后迅速調兵遣將,發兵十萬,前去阻擋齊軍。
剛打了一場打敗仗,除了必要的防守之外,十萬人馬已經是能夠拿出的極限了。
不過燕國的實力本就不如齊國,如今雙方的差距自然更大,被打得連連敗退。只能依靠著關隘暫時抵擋。
燕王喜連忙想別國求援,不過此時其它國家都在嚴密警惕著秦國的動向,生怕對方打過來,哪有功夫例會這些事情?
而就在燕王滿心焦急之時,一則更壞的消息傳來。
北疆匈奴大舉進犯,邊境駐守的軍隊快要擋不住了!
燕國本就是弱國,之前去秦國的十萬大軍是不存一,如今剩余的兵力又都被調去抵抗齊國了,實在拿不出更多的軍隊去守護邊境。
匈奴也定然是知道了這件事,所以才敢如此明目張膽的入侵。
形勢危急,燕國遭受了兩面夾擊,又沒有援軍。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很可能會遭到滅國的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只得向齊國求和,只要他們能夠退兵便愿意割讓土地。
而齊國也知曉燕國的困境,卻并沒有落井下石,而是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雖然兩個國家素來不和,但終歸也是圈子內的事,若是異族想要插一腳進來,七國都不會同意的。
即便是看燕國不爽,也無法容忍九州之地被匈奴占領。
而這也是戰國時期各個國家所遵守的一種潛規則,自己這邊哪怕打出狗腦子都行,但不能被外人占了便宜。
當然,大義歸大義,該拿到手的利益還是一分都不能少,既然對方主動求和,那齊國自然也不會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