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匆匆,不知不覺間又是半年過去了。
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之后,秦國再次有了大動作,一共集結了二十萬的大軍,由李信統帥,揮師東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響了秦魏之戰。
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李信所率的軍隊不會受到齊國的夾擊。嬴政特意下令,讓蒙武率領十萬軍隊來到楚國邊境,做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隨時都會進攻。
雖然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秦國這次的目標是楚國,之所以擺出這幅真是不過是想要對齊國進行威懾,避免其摻和到兩國交戰之中。
但戰場之上局勢瞬息萬變,如果齊國沒把這些擺在家門口的秦軍當回事,分散兵力對楚國進行支援,那么秦國很有可能真的會以此機會發起進攻。
虛虛實實,正是用兵之道。
沒有誰會愿意為了其它國家而讓自己的國家陷入險境,若是秦國真的改變策略,將矛頭轉向齊地,那么事情就麻煩了。
所以齊國的決定就是按兵不動,一邊關注著秦楚之間的戰事,一邊警惕著家門口的十萬大軍…
這場戰爭將會決定天下的歸屬,若是連楚國也被秦軍給攻下了,那么也就意味著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沒有了能夠阻止大秦一統天下的勢力。
這次秦國派遣的軍隊之中,一共有著五萬騎兵以及十五萬精銳步卒。此外還有著一千名鐵鷹銳士以及公輸家族的破土三郎也加入了其中。
眾所周知,秦銳士乃是秦國的真正主力,而鐵鷹銳士更是精銳之中的精銳。
七國之中,最具威名的有四大強軍分別是魏武卒、趙邊騎、齊技擊、秦銳士。其中,秦銳士出現的最晚,但實力卻是最強的。
荀夫子曾有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國力大大增強,并以魏武卒為模板組建了秦銳士。
不過秦銳士的選拔門檻要比前者更加苛刻,所以人數也要更少。
在當時所招募的二十萬新軍之中,僅僅挑選出了一萬人,經過層層磨練之后成為了名震齊國的大秦銳士。
當年的殺神白起,正是率領著秦銳士擊敗了魏韓聯軍,并將數萬魏武卒一舉殲滅。
也是從那個時候之后,魏國開始快速的衰落,魏武卒也失去了曾經的風光。
不過,正常的秦銳士雖然厲害,但還不足以讓他心驚。在白起死后,秦國上將司馬錯成為了秦銳士新的統領者。
在其上位之后,這支軍隊非但沒有沒落,反而綻放出了更加強大的潛力。
老秦人時期,鐵鷹劍士名聞天下,全軍也只有堪堪百余人。司馬錯做上將軍后,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制的同時,創立了鐵鷹銳士制。
這些鐵鷹銳士不單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一樣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樣嫻熟。
當時的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與齊國的技擊騎士并稱精銳。
秦國變法后的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為天下所震驚。司馬錯便借這個名號創立了鐵鷹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