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秦軍的防守,項燕也表示無可奈何,他想要盡快解決這里的戰斗然后去支援壽春,但對方偏偏避戰不出他也沒有辦法,只能與其僵持著。
項燕也想過先派遣一部分兵馬回去,但經過一番考慮之后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能夠這么快便沖破層層阻攔,沖去楚國腹地之中,可見蒙恬所率領的那數萬騎兵戰斗力非同尋常,甚至很可能是秦國的王牌軍隊。
若是派遣幾萬人過去,并不會起到太大作用,而若是調動十萬以上的兵力,自己這邊便會虛弱下來,很可能會給王翦可趁之機。
所以他還是決定按兵不動,先觀察一下再說。
又是半個月過去了,王翦依舊沒有任何應戰,仿佛鐵了心要這么干耗著。
而就在其與項燕進行對峙的同時,蒙恬也率領著數萬鐵騎直逼楚國國都而去。
為了保證騎兵那強大的機動性與靈活能力,蒙恬所帶領的這股軍隊并沒有跟著任何的補給隊伍。
他們采取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帶著五日左右的糧草與飲水,然后長途奔襲目標城池,然后在攻下了城池之后征繳城內的資源進行補給。
因為只有數萬的人馬,所以即便是一座小城也完全可以負擔的起這一部分的消耗。
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發揮騎兵的優勢,做到真正的疾如風、掠如火。
不過如此做法卻有著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不能擁有任何一次的失敗,一旦在幾天的時間里拿不下城池,無法及時的補充糧草,那么整支軍隊很有可能會被活活餓死。
可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方才讓軍隊爆發出了更加強大的力量,正所謂有壓力才有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個士兵都逼迫著自己拼命作戰,不然若是無法攻破城門,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死路一條。
當然,蒙恬之所以敢冒這樣的險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這次所率領的五萬騎兵之中還有著幾架破土三郎隨行,大大的提升了攻城的效率。
另外,那兩千名鐵鷹銳士之中有著不少的高手,對于比較脆弱的城門,幾人合力之下便可將其攻破。
只要城門被打開,那數萬的鐵騎就會長驅直入,進行無情的沖鋒,幾個回合之后就能夠將敵軍擊潰。
相互結合之下,讓蒙恬在這一路之上勢如破竹,每過幾日就能夠攻下一座城池。
在了解到這樣的情況之后,壽春之中的楚國王室也是急忙調遣剩余的軍隊,對蒙恬所率領的騎兵進行阻擊。
不過即便如此,依然沒能將對方擊敗,反而自身損兵折將。
連連大勝之下,蒙恬的名號與其手下的鐵騎也在楚地傳播開來。
在經過了夸大之后,將其渲染成了天神下凡一般,似乎每個人都可以以一敵百。
甚至有些士兵還沒有參與到戰爭之中,就已經開始膽戰心驚。
若是蒙恬所率的秦軍能夠繼續保持這個行軍與攻城的速度,估計用不了多出時間,就能夠抵達楚國的國都了。
在這種情況下,楚王熊啟連忙收攏全國兵力,就連宮內的王城的守衛都動用了,一共調集了十四萬大軍,將壽春從上到下全副武裝了起來,將其打造成了一塊鐵桶。
很快,蒙恬與數萬的精銳騎兵便是兵臨城下,看著那十幾萬嚴陣以待的楚國士卒,他卻是并沒有下令進攻。
而是選擇了退回到與其相鄰的一座城池之中,與其展開了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