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他的正式處女作么?他之前還做過什么樣的作品?他的設計理念完全是在清華培養出來的么?貝聿銘對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應該不會特別大吧?從這座建筑來看,他和貝聿銘的設計理念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扎哈離開香江的時間比林樓早一些,林樓剛登上飛機的時候,扎哈已經回到倫敦了,去自己的事務所看了看之后,扎哈就去了聯合建筑學院,如今她還在自己的母校擔任老師。
今天他的老師雷姆-庫哈斯也回來了,其它老師也在準備為扎哈慶祝,和她一起慶祝地還有扎哈的同學、日后另一位結構主義建筑大師伯納德-屈米。
就在扎哈拿到香江山頂俱樂部競賽第二名的同時,伯納德-屈米也從472名參賽者中勝出,贏得了法國巴黎拉維萊特公園的競賽。
在這個方案里,屈米突破了傳統城市園林和城市綠地觀念的局限,力求創造一種公園與城市完全融合的結構,改變園林和城市分離的傳統,把它們當作一個綜合體來考慮。
他將拉維萊特公園設計成了無中心無邊界的開放性公園,沒有圍欄也沒有樹籬的遮擋,整個公園完全的融合到了周邊的城市景觀中,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在20世紀八十年代可以算是新型的城市公園。
由于公園處于巴黎的近郊地帶,周邊多為世界各地的移民,為了滿足這一文化要求,公園強調了“混合”的特性,將科學活動,文化展覽,工業發展,娛樂休閑,科學教育,音樂欣賞與藝術等相結合。
將高雅與通俗,貴族與平民,本土文化藝術與異國文化藝術綜合起來,強調文化的多元性、功能的復合性以及大眾的行為方式,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其能被不同的公眾所接受,日后拉維拉特公園也成了巴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聊完了屈米的設計,大家又開始為扎哈感到遺憾,不過扎哈自己卻不怎么看,她向庫哈斯、屈米等人展示了林樓的設計,并坦誠在對東方文化的了解上,林樓確實比自己更加深入,而且林樓的設計比她的可行性高得多,林樓獲得這次比賽的勝利也是理所當然。
“林上綠道的設計非常新穎!”屈米剛完成了拉維萊特公園的設計,對各種和景觀有關的設計非常關注,“這種設計很適合應用在山區!在此之前,那些坡度比較大的公園,都習慣在地上建造步道!”
“這樣固然可以讓游客更深入地和自然接觸,但同時也對原本的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地破壞,而且那些高大的樹木也遮擋了陽光!”
“將步道提升到森林上方,則可以一邊享受充足的陽光,一邊游覽森林,同時也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森林的原貌,這種設計實在是太棒了!”
“主建筑的結構也很有趣!使用縱橫兩個主軸將建筑懸挑在半空中,尤其他還在靠外的一側設計了游泳池,這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日后設計了央視大褲衩懸挑結構的庫哈斯,更欣賞主建筑的結構部分。
扎哈-哈迪德、伯納德-屈米和雷姆-庫哈斯這三位未來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都給了林樓的設計極高的評價。
而在地球另一面的日本,磯崎新也在和日本的同行們說著林樓,這群人里同樣又很多現在已經享有盛名,或者未來會成名的建筑大師。
1960年,為了在東京舉辦的世界設計節上發出日本的聲音,一批年青的建筑師、設計師和學者組成了“新陳代謝”小組,通過出版同名專著,開啟了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新陳代謝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