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農村,烏魯迪人見到外國人時總要友好地打招呼,并伸出食指、中指、無名指三個指頭表示致敬,意即‘團結、勞動、進步’。”孫祖杰又示范了這一手勢。
“對于朋友贈送的禮物,烏魯迪人有當著客人面打開的習慣,然后或立即陳設于客廳內,或在下一次見面時將禮物佩帶在身上表示禮貌和珍愛;你們在和人接觸的時候,如果遇到贈送禮物,太過貴重的不能收,普通禮物也要上繳,如果價值不高又比較喜歡的話,可以收下,下次去拜訪客人的時候佩戴,這樣人家才高興。”
“……烏魯迪實行土葬,一般當天就安葬,如果有某人死亡,死者家屬的鄰居都會來幫忙;根據當地的風俗,在路遇靈車時,迎面來的行人須立正,車輛應停行,后面的也不能超越,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待其過去后,方能繼續趕路。”
“你們遇到這種情況也必須照做,千萬不能無視,不然死者家屬會將其視為對自己的侮辱,來找你們的麻煩……”
講述完烏魯迪人的禮儀忌諱,林樓舉手提問,“孫主任,烏魯迪有什么特色建筑或者傳統文化?我需要提前了解下,等去了之后可能還會前去體驗一番,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當地文化傳統地建筑來!”
“小林準備地很充分嗎!”孫祖杰稱贊了一句,想了想說道,“早上已經講了這么多了,大家先去吃飯休息,等下午的時候再給你們將這些,順便我回去找找,看看能不能找到照片。”
就在外事部門的食堂里吃了頓飯,稍微休息一會兒,培訓繼續進行,這次孫祖杰帶來了不少照片,“烏魯迪城市化率較低,少數幾座城市里的主要建筑多是殖民時代留下的,帶有濃郁的德國、比利時風格!”
“喏,這就是烏魯迪的首都魯瓦加索,人口大約三十萬左右,位于坦噶尼喀湖北岸,城市倚山面湖,氣候宜人,有著花園城市的美稱,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訪。”
“這些建筑倒是挺眼熟的!”馮少平等人看了照片上那些歐式風格的建筑,心情頗為復雜,因為中國也有這樣的建筑,而那些建筑固然漂亮,但背后承載的歷史卻并非那么美好。
“烏魯迪超過九成的人口居住鄉下,大多散居在山坡、丘陵地帶,住房多為圓錐形泥土茅草屋,用木頭搭架,以植物莖干和樹葉覆蓋屋頂;每家有院落,稱作魯戈(rugo),用荊棘灌木圍起籬笆;孩子長大,即為其在院內蓋較小的茅草屋,待其結婚時,則需另覓住處,建造新魯戈;牛、羊圈則搭建在茅草屋附近。”
孫祖杰又換了幾張農村的照片,這些房子看起來有些像農村的麥垛谷堆,規模都不大,也比較低矮。
“這么看的話,烏魯迪的氣候應該比較好,降雨不多,氣候不冷也不熱!”普通人只是看個熱鬧,建筑師卻能看出很多東西,“要是潮濕的話,就得像云南西雙版納的吊腳樓一樣懸空才能保持室內的干燥,降雨多的話,這種茅草的屋頂也扛不住!”
“這么薄的墻壁,冷了也受不了。”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按道理說這地方真適合發展旅游業,然而可惜的是旅游業也是要有一定基礎的,交通配套、住宿餐飲配套、宣傳推廣都必須得有,烏魯迪顯然是沒這個財力的。
“這種屋頂的圓錐結構有點過尖了,直接應用在體育場上可能有些不太合適,而且當地人是否接受這種形式也不好說,到時候還得和他們那邊的負責人多溝通溝通啊!”林樓飛快地描繪了幾張簡圖,準備作為素材儲備。
“烏魯迪的圣鼓非常有名,由特定品種的木材包裹牛皮制成,表演時,鼓手身著袍式民族服裝,邊敲邊跑步上場,以各不相同的動作、姿態輪番亮相,或旋轉飛舞,或凌空騰越,呼喊歌唱,節奏強烈……”
林樓也把這些圣鼓的造型簡單記錄下來,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但是能不能用就要等和當地負責人接觸之后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