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林橋就受到消息打電話過來了,“小樓,你現在好了,能幫亞運會設計比賽場館了,我的話能做點什么?”
“額,你可以關注一下體育轉播方面的設備和軟件,多搜集這方面的信息,到時候整理一份資料出來,我去交給北京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看看他們需要不!”這些設備肯定需要進口,但眼下熟悉這些的人才不多,到底該選那些,說不定他們還不清楚。
“這個沒問題,他們要是覺得合適的話,我買來捐給他們就行!對了,小樓,亞運會接不接受捐款啊?你說咱們捐多少合適?”林橋又問道。
“我估計肯定會接受,到時候咱倆一起捐,然后寫你一個人的名字就行了,我多少有點不方便!”林橋今后幾年還是會長期呆在美國,林樓可是要一直留在國內的。
“至于數額的話,還要好好考慮考慮,我聽說霍先生也強烈要求捐款,咱們總不好超過他去!”霍先生捐一個億的話,咱們就捐個幾千萬好了;這也就是霍先生了,你要換成李黃瓜啥的,林樓才懶得給他這個面子。
“我這邊一直在參加場館建設方面的會議,等到時候具體方案出來的時候,我瞅瞅各個體育館的預算,咱們選個差不多的直接包圓好了!”亞運會的捐贈是從1987年開始的,到那時候他倆拿出幾千萬來根本不是問題。
當時亞運會總預算是25億,中央財政撥款加上地方財政自籌近19億元,剩下六億元的資金缺口,號召民間集資就成了唯一的辦法,為此亞組委專門成立了“集資部”,捐贈、出售轉播權、廣告、蓋亞運村賣房子、發行體育彩劵等。
年僅12歲的顏海霞在江蘇省建湖縣湖中小學讀書,平時有讀報習慣的她在《中國青年報》的中縫上看到了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張百發號召全國人民為亞運會捐款的消息,那個時候的她還不知道亞運會究竟是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國家要舉辦一項盛會,正在籌集資金。
于是,她便將買完筆和本省下的1.6元壓歲錢全部捐了出去,由于不知道郵寄地址,小海霞便在信封上寫下了“張百發叔叔收”,錢寄出后,她便將這件事忘在腦后了,沒過多久,顏海霞就收到了亞組委集資部的回信,信中說張百發已經收到她的捐款并轉交至亞組委。
她也因此成了亞運捐款第一人,等亞運開幕的時候受邀前往北京參加開幕式,見證了本屆亞運會中國第一枚金牌的誕生。
為了集資,年事已高的相聲大師侯寶林再次出山。對于當年的那筆捐款,他說,“一萬塊錢,對于亞運會那么大的事兒,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自己心里知道,我這一萬塊錢來之不易,是一句一句說出來的。”
來自沂蒙山區26歲的農家子弟李貴興,帶著全家節衣縮食攢下的200元錢,一路上風餐露宿,啃著饅頭就著咸菜,步行17天將這筆捐款送到了北京,當時被廣為傳誦。
面對北京亞運會籌備工作遇到的困難,全國自上而下發起了一場捐款的熱潮,“全國人民都是東道主”、“人人關心亞運,人人為亞運出力”、“亞運為國爭榮譽,我為亞運添光彩!”
從中央領導到各界群眾,從退休老人到幼兒園的孩子,包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數以億計的華人為亞運會捐款捐物,義演義賣義診;據統計,有近兩億人次向亞運會捐獻了資金和物資,總價值達到了7億元。
林橋爽快地答應了,歐特克公司自從上市之后股價一路走高,新版本CAD軟件的銷售也是一切順利,他和林樓的身價又翻了幾番,捐一座體育館對他倆來說根本不算啥。
關心這件事的可不只是林橋,新聞播出的第二天,就有不少人到了林樓的四合院里。“小樓,你這最近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沒有?千萬不要客氣,也算我一個吧!”
甚至輔導員周瑞瓊也來了,他們知道林樓如今正在參與亞運場館的設計工作,都想為這件事出一把力。
“現在距離正式敲定方案還早著呢!我這邊一時半會兒真沒啥需要幫忙的地方!”林樓理解他們的想法,然而現在是真沒有啊。
“怎么能沒有呢?實在不行,我幫你們做飯燒水也行啊!”可是不管怎么說,大家伙兒都不愿意輕易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