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南極,首先得有船啊,我記得上海江南造船廠前幾年剛給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交付了一艘大型科考船,就是向陽紅十號,排水量13000噸,巡航速度20節,主要動力是兩臺9000匹柴油機,最大航程能達到12000海里,可以搭載兩架大型直升機,這艘船只需要稍微改裝就能滿足前往南極科考的要求!”
“很好,稍后我就會向東海分局和江南造船廠發函,請他們配合這項工作,對向陽紅十號進行改裝,但是該怎么改裝,咱們得拿個方案出來!”領導點頭道。
向陽紅10號考察船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廠建成并交付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使用。
曾參加中國首次發射運載火箭、同步通信衛星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其后又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赴南大洋、南極洲執行科學考察任務,再改建成“遠望4號“航天遠洋測控船,為我國的科研工作立下了汗馬功勞。
“向陽紅十號原本帶的直升機恐怕不能滿足前往南極的科考任務,我們還需要軍隊的配合,拿出更好的直升機來!另外,僅僅一艘科考船還不夠,需要再安排一艘救生船陪同前往,以備解決科考途中遇到的突發事件,這同樣需要軍隊的幫助。”
“人員方面,我們需要對口的氣候專家、地質專家、生物專家、測繪專家、通訊專家等專業科學家,另外還需要負責建造南極科考站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等等,哦,對了,還需要新聞記者陪同前往,以及海軍官兵的支持!根據其他國家探索南極的經驗,這支隊伍最少也要四百多人!”說完了船只的問題,又有人說起了人員構成。
“需要什么樣的專家,我給他們的單位發公函抽調,有個別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或者工程師,我親自去請也沒問題!至于軍隊,他們肯定會支持我們的!”人民子弟兵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是最值得信任的。
“如果是從上海出發的話,需要越過赤道無風帶,好幾個臺風多發海域,穿越咆哮40度的西風帶,德雷克海峽的暗礁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最后我們還缺少在南極嚴寒海域的航行經驗,暴風、嚴寒、大雪、浮冰、暗礁…….這一路上可謂是艱難重重啊!”
“我們必須做好所有準備工作,才能保證船只平安抵達南極;另外在登陸之后,我們還將面對南極的風雪、嚴寒和冰川,阿蒙森和斯科特的教訓一定要吸取!前往不能遺漏任何一個細節。”無論是航海還是登陸,都面臨著無數困難。
“就算上了岸,找到合適的科考站建設地,依舊會面臨很多問題,南極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內陸高原平均氣溫為-52℃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曾達-93.2℃,最高也只有20℃左右,如何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建成可供科考人員生活研究的科考站,這可是個大難題!”
“我們之前也沒有在這種惡劣環境下建造建筑的經驗,而且科考站的建設要求要比一般建筑高多了!這些問題都得解決啊!”說完了交通,又有專家聊起了建造問題。
“建造方面的難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如何尋找能在這么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施工的工人,這個我們可以請中建、中鐵等建筑單位幫忙,請他們抽調東北、西北、高原等嚴寒地帶出身、對極端寒冷天氣適應能力比較強的工人和技術人員。”
“其二則是建筑材料和設備的問題,我們需要能在南極發電的發電機,能在南極運行的取暖設備,能在南極照常工作的科考儀器…….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能在零下二三十度進行施工的水泥和鋼材!這些我們也需要各家科研機構的支持!”
“你們列個設備清單出來,我給國內各個對口單位發函,讓他們幫忙制造這些設備;至于建筑材料的話,我會通知國內各大建筑材料研究機構,看看他們有沒有能在南極施工的鋼材和水泥,如果有最好,如果沒有那就研發。”
國家如今將在南極建造科考站當成了重要任務,雖然如今國內的經濟還很落后,但這種國際大事可不能錯過了,尤其南極是如今地球上唯一一片沒有主人的大陸了,要是不拿提前在這里做好布置,將來說不定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代價才能挽回。
“同志們,當年我們的祖先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導致了中國在近代的落后,這次我們不能再錯過對南極的探索了!大家都要重視起來,全力完成這項任務!”領導用如此慷慨激昂的話語為這次會議做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