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幾位老專家也是面面相覷,在他們的概念里,同樣不存在這個東西!以往他們都是接受上級的安排來進行研究,成果也是直接給相關企業使用,根本沒意識到這些成果都是可以拿來換錢的。
“國外倒是很注重專利,不過水泥這種低成本的大批物資,也不太適合出口吧?”一位稍微了解一點兒的專家問道。
這個問題凌志遠和黃愛國就更答不上來了,的確,水泥是一種消耗量很大、但單價卻很低的物資,一般情況下,運輸路程超過五百公里,水泥就不賺錢了,想出口確實不太可能;現如今也只有兩廣一些企業向香江和澳門小批量出口水泥。
但是,日后隨著中國水泥產業的發展,以及歐美去工業化、環保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中國迅速成為水泥出口大國,以華潤、海螺等為代表的水泥生產企業向國外出口了大量水泥,2006年的時候曾達到巔峰的3612萬噸。
不過隨著國家取消水泥出口退稅政策,歐美建筑市場疲軟、水泥出口市場縮小以及國內開始重視環保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已經在18年變成了水泥進口國,2018年水泥及熟料的進口總量為1,363萬噸,高于出口總量459萬噸。
越南則取代中國成為新的水泥出口大國,同樣在2018年,越南的水泥產量提升到9702萬噸,其中,出口增加56%至3209萬噸,使越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出口國。
這幾位領導和專家沒有琢磨明白,林樓卻是很清楚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且特種水泥的利潤率要比常規水泥高得多,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門生意都有的做。
一旦等黃愛國這邊搞定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技術,就可以讓陳德江或者林盛去找個合適的地方,辦個水泥廠專門生產水泥然后出口了。
這件事兒還稍微有點遠,林樓現在要關心的還是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的設計問題,在評點完李慶熙等人的方案之后,林樓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設計這片建筑群。
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暑假的到來,在其他院系的學生為自己即將結束無憂無慮的生活,必須要面對殘酷的畢業分配時,建筑系由于特殊的五年學制,暫時還不需要經歷這種體驗。
所以舍友們和往常一樣,蘇仲明他們繼續留在京城兼職賺錢,文軒思、鄭偉明等人則打算依靠齊寶成幫忙辦理的證件去其它城市采風。
雖然蘇仲明等人同樣努力,但或許就是因為這點區別,將導致他們在未來的成就上出現差距。
就像設計了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筑師何鏡堂院士日后在演講時候所說的那樣,建筑師一定要多看,要是你看到某棟建筑時候產生了靈感,并能捕捉住這種靈感,然后據此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來,你就是成功的建筑師了。
文軒思、鄭偉明等家境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在學習能力最強的年紀去到處采風,這肯定會對他們的未來產生一定促進作用,而蘇仲明等人因為家庭的緣故縮短了這一環節,在天分相差無幾的情況下,他們的道路無疑要艱難一些。
這就是出身對于建筑師的影響了,如果關院士小時候沒有看過那么多國外建筑畫冊,或許也不會有如今的成就;如果扎哈沒有出生在伊拉克中產階層家庭里,肯定不會有機會去英國留學。
當然,也不能因為這點區別就徹底斷定他們未來的前景,畢竟他們的道路都還長著呢,要是遇到合適的機會,追上并趕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