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地方也太荒涼了吧?”季明光還是第一次來上海,看到眼前的景象,完全沒辦法把浦東和繁華的上海聯系在一起。
“要不人家怎么說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呢?和浦西一比,這里差得實在是太遠了!”鄭偉明說道,“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倒也是一件好事兒,因為目前的條件太差,所以浦東人對推倒重建的接受程度要高一些,你要是在浦西規劃一個新區,光是拆遷工作就夠頭疼的了!他們可不愿意輕易動遷。”
事實也是如此,陸家嘴的動遷涉及16000多戶,然而拆遷過程絲般順滑,政府并沒有遭遇任何阻礙,有人在舉家搬遷時,打出了橫幅,“再見小陸家嘴,你的明天會更好”;這些人日后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光靠拆遷房就能實現財務自由。
林樓在一旁笑了,“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說法實在是太讓人印象深刻了,那些有在浦東弄到房子的機會,卻因為種種原因放棄的,日后大多都后悔不已;要是現在在這里有一套房的話,之后三十年時間里,必然會迎來多次拆遷,那怕什么都不做,只是乖乖地跟著政策走,一套拆成兩套,兩套拆成多套幾乎是必然的事情,三十年之后,守著好幾套浦東的房子,那日子簡直太滋潤了。
“要想開發浦東,不建橋可不行,而且一座、兩座還不夠,必須有很多座才行。”趙玉坤已經開始琢磨方案了,他指著黃浦江說道,“要不然完全沒辦法滿足正常的交通需求,黃浦江大橋位置有些偏,打浦路隧道也好不了多少,而靠輪渡公司的渡輪,又太不方便了。”
黃浦江大喬就是日后的松浦大橋,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東南部黃浦江上,連接車亭公路和鐵路金山支線,1974年4月興建,1976年6月29日建成通車,初名黃浦江大橋,前兩年年改名車亭大橋,1995年以松江縣名首字加“浦”字改名松浦大橋。
而打浦路隧道,位于上海市區南部黃浦江江底,是中國第一條水底公路隧道,包括引道在內,全長2761米,71年建成通車,當時人們覺得雙向四車道已經是綽綽有余,但是現在再看,就算擴大一倍也不夠用啊。
“是啊,黃浦江大橋到咱們現在站的地方足有四十多公里,靠這座橋連接浦東、浦西之間的交通幾乎不可能;打浦路隧道也有十公里左右,來回就是二十公里,就算一路通暢也得半個小時,而且隧道就那么寬,以后車多了怎么可能通暢?”
“眼下只能靠輪渡,而輪渡非常麻煩,同時也容易受天氣的影響,我記得剛回國的時候就遇到霧鎖浦江,黃浦江上所有航行的船只停航,想來往浦東、浦西之間的人急得不行,復航時,浮橋前端的鐵絲網門一開,人流像潮水一樣沖向輪渡。”
鄭偉明繼續說道,“所以才有了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的說法,要是住在浦東,每天上下班都得坐輪渡,一旦遇上壞天氣,你這班就不用上了,一次兩次還好,次數要是多了,那家單位容得下你?”
所以“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張床”的說法,不僅僅是因為浦東貧窮落后的原因,各種配套設施跟不上,就算有房也沒啥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浦東上班還好說點,頂多是不能輕松享受浦西的繁華生活而已,要是在浦西上班的話,住在浦東連正常的工作都保障不了,如此以來,誰又愿意在浦東弄套房子呢!
“偉明,你要是現在就在浦東弄幾套房子,以后就不用為錢發愁了!”林樓開玩笑道,實際上就算不這么辦,鄭偉明也不用為錢發愁,畢竟人家可是日后的院士,而且還是建筑領域的院士,自然是不缺錢的。
“我記得之前看上海的規劃方案,在黃浦江上建橋已經列入規劃類,等這些橋建成之后,浦東和浦西之間的交通就順暢多了!”林樓說道。
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兩年一座大橋的速度,相繼建造了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奉浦大橋、徐浦大橋,再加上2003年建成通車的盧浦大橋,2005年建成的松浦二橋,2009年建成的閔浦大橋,這七座新建的跨江大橋,將浦東和上海其他城區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