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方法,陸家嘴、外高橋也分別有了可待開發的土地,有地了,但還是沒錢啊;土地空轉之后,市工商局給金橋公司開了一張1億元注冊資金的工商執照,但是大家都能看出來,只是有了地,作為開發公司它們,還是沒錢。
好在還有政策,各開發公司的負責人開始積極尋找銀行資金,歷經曲折,三家開發公司以土地作價,和外資企業合資成立中外合資企業,許多看好中國發展的跨國巨頭,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他們也因此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羅氏制藥的前中國總經理威廉-凱樂第一次到張江高科技園區時,放眼望去,一片農田,依稀有一些在建的廠房,空氣里彌漫著青草的氣息。
浦東負責招商的人熱情地告訴他,這里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樓群、綠地以及高爾夫球場,當這位“極富想象力”的商人,決定在其中一片農田上投資時,很多人以為他瘋了;然而,若干年后,這筆投資成了傳奇。
日立電器在浦東的工廠開建時,謹慎的日方代表不放心地追問浦東領導人,新廠房預計多久完工。按照他們的估計,至少需要840天,領導淡定地回答:一年。
對方一臉狐疑,私下問他,“計算機出毛病了吧?”但是,就像后來震驚馬斯克的特斯拉“超級工廠”一樣,日立實現了當年開工、竣工并投產了,日立驚呆了,連續11次追加投資,他們從中國市場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1995年,上海第一家八佰伴商場在浦東開業,顧客頂著寒風涌入,單日客流107萬人次,創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紀錄可能唯有日后Costco在上海開業,因顧客太多而被迫暫停營業可以媲美。
當然,也不是沒人看空浦東的發展,一位美國記者撰文稱之為“上海泡沫”,這代表了多數西方精英的態度。
1993年,張五常曾經帶著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大師、芝加哥經濟學派領軍人物、貨幣學派的代表人物、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來到浦東,他看到了一些一層樓高的商店,立即表示反對,他們認定政府主導的策劃,硬生生造出來的曼哈頓,一定會以失敗收場。
這位自由派的經濟學家,甚至將浦東比做沙俄時代為女皇修建的“波將金村”,通俗來說就是“鬼城”,(俄軍將領波將金,為了對女皇顯示自己的領土富足,在她必經的道旁,不惜成本、勞力,修建了一些假的度假村)。
上海的領導對這一比喻耿耿于懷,以至于多年以后,在一部關于浦東的紀錄片中,有些領導還忍不住舊事重提,而到了這時候,浦東已經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區域了,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錯了。
林樓對浦東的發展充滿信心,趙玉坤、季明光等人卻不知道,不過當他們看到那些草簽的投資協議時,心中的石頭總算落地,只要有錢,他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規劃了。
“謝謝,那我們就回去開始準備工作了!我們會安排人常駐上海,直到這個項目完成,今后如果有需要的話,肯定少不了要繼續麻煩您!”打完招呼之后,林樓他們便出來了。
然后回到外灘的老洋房,這里將成為他們近些時候的辦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