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馬來的方向,正是那群逃奔的義軍所在的后方。那個方向來的軍隊,絕不會是大齊的遼東軍……
這些才鼓起戰意的差役和民丁,登時間心中就涌起一股死志。這次怕是在劫難逃。不過,即便如此戰死,也死的其所。
誰知,就在他們抱著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心態時,遙遙的,就聽見那些操著大齊方言的義軍高呼,“援軍,我們的援軍到了!”
說著話,那些本來準備“逃竄”的義軍,竟精神亢奮的掉個頭殺了個回馬槍過來。
此時,那援軍也露面了。那里是一支援軍哦,明顯是三五支。
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方向,抗的旗幟不一樣,穿的也都是不同部落的服裝。由此可見,這都是北邊那些部族過來了。
可是,他們不是素來和韃子沆瀣一氣了么?怎么現如今又成了大齊的援軍——是的,這些援軍既然被早先那支千余人的援軍稱之為援軍,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那他們肯定就是大齊的援軍。
但是,這些部落怎么憑白就過來救援了?
他們和大齊素來沒有交集,即便有,也是交惡。那現在又是在做什么?難道是因為韃子一向霸道強勢,他們想趁機把韃子打下去,所以就選擇幫大齊一把?
不管怎么說,不管怎么想,總之,城門上的差役和百姓們俱都高興的哭了。
他們高興的沖下邊人喊,“大齊的援軍到了,有五萬人。”
“那里是五人,最少有八萬。”
“十萬,絕對不會錯。你看他們身后的煙塵,援軍的人數絕不下十萬!”
此時天色微明,那些援軍身后的煙塵又確實大,所以不管是十萬還是八萬的數據,都很有說服力。
這些百姓“交談”的聲音非常大,加之“援軍”那邊的動靜也驚天動地,一時間韃子的軍隊渙散開了。
軍心不穩了,此番帶兵的將領被射殺兩個。
那兩個都是四皇子的親信,他們是被四皇子拉到身前擋箭,才被分別射穿了脖子和太陽穴,直接一命嗚呼。
而這次帶隊的四皇子,他看到那個殺神一樣瞄準他的男人,那個河州的知州,再次從身后拿出箭支,瞄準射向他……四皇子想到被一劍斃命的三皇子,又看了看馬下兩個心腹死的凄慘的樣子,嚇得面無人色,驅馬就想逃。
但是,風聲停止,萬物俱寂,那箭已經到了。
四皇子嚇得一個踉蹌,身子一側差點從馬上摔下來。但也因此,他僥幸躲過哪宛若雷霆一樣射來的一箭。他這次被嚇的心臟幾乎從胸腔中跳出來。
他梗了梗脖子,猛一下喊了一聲,“來人,來,來人,護……唔”
可惜,他想說的話還沒說完,脖子便被一支利箭貫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