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肯定是顧不上遼東軍了。
遼東軍也沒必要在此時過去摻一腳。
等他們彼此削弱實力不好么?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們如今且靜靜的等待著,時刻準備做那只撿便宜的漁翁。
接下來果然如眾人所料,韃子內部徹底亂起來。
韃子也撤兵了。
剩余的總數十五萬人馬,聽說有五萬被二皇子掌控,另有四萬在大皇子手下,五皇子年歲最小,加上他上邊有幾個驍勇的兄長壓制,能力不得施展,所以支持他的人馬最少,僅有三萬。
三兄弟手中掌控的兵力相差不大,要想徹底壓倒對方,必定需要援手。那么剩余的游弋在外的三萬人馬,就是他們竭力爭取的,那一根用來壓垮親兄弟的稻草。
可惜,統領這三萬軍馬的將軍被人鼓動的心大了,也覺得是不是可以爭個可汗之位當當?
有可能坐上高位如臂指使,誰還愿意做奴才被人差遣啊?
于是,這位將軍也成了爭搶汗位的一員,韃子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韃子內部打的火熱,無人顧忌頡利完衡的尸體還沒有下葬一事。
如今是七月,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即便草原的熱度比京城遜色許多,但也足有三十度。
尸體在這樣的天氣是放不住的,很快頡利完衡所住的大帳就發出陣陣腐臭氣息。又過了兩日,他的尸身上生出了蛆蟲。
眾人忙著爭權奪利,忙著更進一步,以至于頡利完衡的尸體在大帳中停放了一個月,才在一場狂風大作,暴雨傾盆的晚上,被雨水沖到了地上。
而此時,那已經是一具骷髏。
有遼東軍打掃戰場到了這里,看到那王帳上的標志,才反應過來這具骷髏,許就是早年可止小兒夜啼,害的河州民不聊生,以一人之力威壓大齊幾十年的頡利可汗。
可惜啊可惜,人死了連個尸骨都無人收,只能任憑雨水沖刷,任憑太陽暴曬。
但這怪的了誰?自作孽罷了。
兩個打掃戰場的士兵憤憤的在骸骨上吐了兩口唾沫,最后將打掃來的牲畜糞便直接倒在尸骨上。
頡利完衡惡名遠揚,他輪回轉世后,也是惡臭盈身!
又兩月,韃子內的紛亂還沒停止。但五皇子以及早先那位“叛亂”的將軍,已經率先出局。
如今剩余的只有二皇子和大皇子。
一人斷了手,但母親強勢,頗有威信。一人本就驍勇,手下也吸引來不少能人。
兩人一時誰也打不服誰,韃子由此分裂為東西兩部。兄弟倆分別稱可汗。但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地盤,也為了壓服住另一方,雙方間常有戰爭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