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臉一紅,低聲說道:“不會。”
“不用不好意思,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但是如果那兩個老農遠遠看到你之后,在路邊跟你行了一禮讓你先過呢?”李海默又問到。
“那我會停下馬,讓他們先過。”青年想了想說道。
“所以這就是那個縣城的做法,他們縣學要求所有學子學習這門禮儀,在路上遇到車馬的就停下先行禮,等車馬過后再復行,于是不管是當地的車馬還是外來的車馬,在當地都是緩車慢行,但他們根本沒有法令約束。”李海默說道。
“這就是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尊重。”李海默說道。
“說的好!學了這么多年儒家,至今才明白,原來這才是儒家,先生當的我等一拜。”一群儒生走了上來,十分莊重的行了一禮。
“不用著急,之前的那些說的都只是儒生,而真正的國士無雙,大儒是什么?那就是在這些基礎之上,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將自己的能力最大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說的就是這個,也是人在前四個需要得到滿足以后的最高要求,那就是自我理想和價值實現的需求。能夠使得五者得到滿足,就是真正的儒。”李海默說道。
“多謝先生指點。”所有人都站了起來,以儒家之禮向他行先生之力。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君王后與其父太史敫,究竟誰對誰錯呢?”李海默反問眾人。
“都沒有錯,卻都有錯。”李海默說道。
“君王后錯在未經媒妁之言而私自成親,在這件事里,老杜人你認為君王后錯在哪里?”李海默問道。
“錯在沒有尊重她的父親。”老婦人說道。
“大錯特錯,你知道一個父親最在乎的是什么嗎?君王后得做法將一個父親的一切都給摧毀了,君王后離家出走,她的溫飽,她的安全,都是太史敫最擔心的,然后還將本來完整的一個家給拆散了,最后才是把父親的尊嚴踐踏了,同時太史敫坐位齊國太史,一生的清白抱負也斗毀于一旦。所以君王后的做法,將太史敫的所有需求全都毀了。”李海默說道。
老婦人眼淚不停的落下,原來自己當初的任性,將父親得一生都給毀了。
“如果君王后能留書出走,走了以后時常有口信報平安,有話語告知太史敫自己有了丈夫的關愛,然后然后齊王登門下聘,那么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李海默說道。
“但是太史敫沒有錯么?君王后是他的女兒是沒有錯,男兒志在四方,女子也需要愛人,他能給的是父親的愛,但是君王后也有入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結果作為父親,只因為一個媒妁之言,因為女兒對自己的不尊重,而去放棄了自己的家庭,至死不讓這個家重圓,也導致了君王后一生的痛苦。只因為他分錯了需要的先后順序,才導致就君王后和他自己后半生的凄涼。所以說,一句活該其實也不為過。”李海默說道。
“而且君王后最大的錯在于,至今不回家看一眼,給老父親上一炷香,不要跟我說什么家不給,儒家不讓。實際不過是拉不下臉去求儒家。求鄉里人。以君王后如今的權勢,整個齊國又有誰敢阻攔?但是終究是自己家長老父墳前,這樣做終究是不合適。那就從城外十里亭,三拜九叩而歸,君王后年老,齊王建代為行禮,試問天下那個儒家敢阻擋女兒給父親墳前上香,只要君王后敢做,誰敢阻擋,有一個算一個,看看本公子的劍是否不利了。”李海默說道。
“對,我們看看那個儒家敢阻擋,我們就去將荀夫子請出來。”一群人也都熱血上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