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我已經到日內瓦這邊了,明天會去CERN。”
陳舟也不再收拾資料,轉而專心的看著視頻中的楊依依。
說起來,兩個人自從去麻省理工之后,就是聚少離多了。
各自為著各自的學業與目標,在努力拼搏著。
對于楊依依而言,有陳舟這樣一位大佬級的男朋友,其實壓力也是蠻大的。
她自己雖然也算是優秀,但和陳舟比起來,卻還是差了許多。
尤其是在來到麻省理工之后。
有人就做過這樣的一個比喻,小學初中高中所學的知識,都是基礎知識,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圓。
到了大學,開始初步接觸專業知識。
就開始將這個大圓里的一部分知識,開始細化,深入學習。
再到碩士研究生時,就是在這一部分知識里,再更深入的細化,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而到博士研究生時,就已經確定了研究方向,這個大圓里的知識,也已經細化成了一條線,或者說一根針。
當博士研究生學有所成,完成學業,畢業之時,這根針也就刺破了大圓的圓圈,開始朝著更深入的地方而去。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轉換都是跨越式的前進,以及難度幾何式的增長。
所以,在燕大時,楊依依還能在表面上跟著陳舟的腳步,一起從燕大畢業。
到了麻省理工時,楊依依就感受到了隨著研究深度的增加,那逐漸增加的難度。
但是陳舟卻沒有,他一如以前。
不管是對于知識的學習,還是對于課題研究的把握程度,以及靈感一閃的瞬間。
陳舟都跟以前一樣,就像沒有遇到過那幾何式增長的難度一樣。
就像現在,陳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求學生涯,開始了新的征程。
而他卻還在LIGO,跟著韋斯教授做課題。
這其實是楊依依真正感覺到,她和陳舟之間有著很大差距的地方。
其余的,令楊依依納悶的,也就是陳舟為什么可以兼顧物理學和數學,還能如此優秀?
這也不僅僅是楊依依納悶的地方,是所有了解陳舟的人,都納悶的地方。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精力絕對是有限的。
就算是優秀的數學家,優秀的物理學家也是一樣。
不說以后,單就說以前,像陳舟這樣,在半年之內,連續解決諾獎級別的膠球課題和菲獎級別的哥猜難題,就幾乎沒有過。
不過,想不通歸想不通,他們只能想著,天才的世界,凡人理解不了……
“嗯,我算著時間呢,你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到。”楊依依吃完手中的漢堡,輕聲說道,“坐了8個多小時的飛機,還在機場逗留了好幾個小時,是不是特別累?”
陳舟點點頭:“確實挺累的,不過我還好,倒是弗里德曼教授,我估計是不太好受……”
想起下午從機場到酒店路上,克羅斯和弗里德曼之間的小插曲,陳舟笑著跟楊依依說了一遍。
楊依依聽完之后,也是忍不住笑了起來。
過了片刻,楊依依想起現在物理學界的傳言,忍不住打趣道:“開心,看來要不了多久,華國就要出現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咯~”
陳舟聞言,得意地說道:“那可不,你也不看看你對面這是誰,注意哈,以后你就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夫人了,這說話啥的,都得注意點哈……”
聽著陳舟的話,楊依依頓時笑了起來。
就這樣,不知不覺間,兩人聊了很久,也聊了很多。
也幸虧楊依依上午就把課題任務給完成了,她才能陪著和自己有著6小時時差的陳舟,聊這么久。
要不然,現在正處于下午時間的楊依依,還真騰不出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