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啟封了一批五十多年前的時間膠囊。
那里面有著五十多年前人們的展望。
他們說:“我們現在已經踏入宇宙,你們肯定已經可以非常方便地前往其它行星了吧?對于多變的氣候,肯定也能控制自如了吧?對于……”
這份五十多年前的留言,實際上并不是沒有依據的空想。
因為,在那個時代,他們親歷了人類第一次翱翔藍天,到人類第一次踏足宇宙。
而這中間,僅僅隔了半個多世紀而已。
所以,又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人類征服太陽系,不是理所應當的事嗎?
又怎么會是一個虛無縹緲,不可能完成的夢呢?
但事實,永遠就是事實。
人類這半個多世紀,沒有做到他們的期待。
盡管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每天都仿佛有新技術在誕生。
但是,技術和基礎科學,可不是一回事。
科學是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是基本的原理。
而技術,則是對原理的應用。
就像陳舟系統里的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一般。
沒有自然科學,就不可能有應用科學,不可能有技術。
事實上,統計一下就能發現,現代科技的理論基礎,基本上都是來自于上個世紀。
就比如說GPS技術,依賴的是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發表的相對論。
核武器和核電站的理論基礎,也是來自于愛因斯坦,來自于質能方程。
而看似十分前端的研究前沿,量子計算機和量子通信技術,則是可以追溯到普朗克時代。
都是十分久遠的事情了。
說來有趣的是,為什么以前的手機,充一次電,能用一周。
而現在的手機,一天一充卻都不夠用。
其本質原因,就是電池技術的發展,已經被基礎科學的理論給局限住了。
遠遠跟不上硬件的升級。
陳舟收回思緒,再度看向仍舊不斷閃爍的兩個按鈕。
他不知道自己選擇“接受”會怎么樣。
也不知道自己選擇“拒絕”,又會怎么樣。
但從兩個按鈕的顏色來說。
如果按下“接受”,他將走上一條,異常艱辛的探索之路。
如果按下“拒絕”,他可以躺在現有的榮譽簿上,完全沒有任何憂慮。
驀地,陳舟的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這是真的要改變世界嗎?”
“改變世界的話,我其實還蠻感興趣的……”
“雖然我最多只影響到身邊的人,也只改變過我自己……”
“但是,不試試的話,又怎么知道不行呢?”
“就算是為了那份‘能源解決之答案’,也得按下這個紅色按鈕吧?”
小聲嘀咕的陳舟,忽然抬起手臂,手指迅速一點。
按下了那個在他的瞳孔里,不斷被放大,最后占滿整個視線的——
“接受”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