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
距離上一次國際數學聯盟那邊的催稿,已經過去兩天。
不出意外的話,明天或者后天,陳舟又將面臨一次催稿。
隨著約定時間的臨近,與催稿次數頻繁相對應的是,陳舟所感覺到的,國際數學聯盟的那位聯系人的心情,也愈發的焦急起來。
畢竟,是催了近兩個月的稿了。
要是最后,還得走備選方案的話,那這位聯系人的心情,肯定美麗不到哪里去。
別的不說,催稿都要催出感情來的事,結果期待空了,可不得難受一下嗎?
此外,這位國際數學聯盟的聯系人,其實也想第一時間見證奇跡的誕生。
見證這個七大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被陳舟親手干掉。
說起來,這份催稿的經歷,就像他自己參與到這一難題的解決一樣。
如果真的得到了陳舟一個肯定的答復,他相信這肯定是一種極其美妙的體驗。
也因此,這位專門負責與陳舟聯系的國際數學聯盟人員,其實也就在想著,今天是不是再問一下。
但最后,他忍住了這份沖動。
怎么說呢,總得給陳舟教授多一點時間吧?
自己還是保持有規律有節奏的催稿比較好。
這要是催的緊了,這位大佬難保不會生氣。
他不知道的是,陳舟其實也在計算著,他下一次催稿的時間。
因為,陳舟打算,趕在最后一次催稿之前,搞定這個千禧年大獎難題。
坐在書桌前的陳舟,仔細的看著面前的草稿紙。
也就是他這么長時間以來,所留下來的研究手稿。
他的腦海里,不斷回想著兩個問題。
楊-米爾斯規范場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
那個被稱之為“質量間隙”的質量間隔假設問題,究竟該如何解?
整體梳理了一遍所有的研究手稿后,陳舟又拿過錯題集,看了起來。
配合著錯題集的,還有一個記事本。
這個記事本,是陳舟臨時啟用的。
目的就是為了,記錄下整個研究過程中,那些方向性的研究轉變,以及他所取得的關鍵性研究成果。
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能夠和錯題集更好的相互印證。
畢竟錯題集上所記錄的錯誤內容,在被陳舟解決了之后,就會自動消失。
而這個課題,是一個長期的研究課題。
即使是陳舟,也不敢保證自己,在一段時間之后,還能回憶起每個關鍵節點的細節內容。
而這些,偏偏是研究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內容。
也是絕不可忽視的內容。
這也是陳舟在這么多年使用錯題集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來的經驗。
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地發揮這一神器的威力。
盡管錯題集有時候,也不是那么的“靠譜”。
但是,錯題集因“不靠譜”,而引起陳舟的疑惑時,恰恰也是陳舟自己“靠譜”的時候。
記事本上,陳舟記錄了整整十頁的內容。
每頁都滿滿當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