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趙栩也明白不可能一步到位,畢竟延續千年的地方勢力不是他一朝就能全部掃掉的。所以這次是用在了新近征服的金國土地上。那里都是移民和當地
被打散了的漢人,推行任何政策都是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這要是換作在江南一帶,那真的是必然會引發一連串的血案。被派去各處村莊的人十個里面能活下來一個就算是運氣。到時候趙栩發兵剿滅,整個江南都
得打成一鍋粥。他是得多么傻,才會干這種自己把自己國家給打爛的事情。
至于那些通過了第一輪初試卻沒通過第二輪復試的考生,趙栩也沒有讓他們哭著回家。通過禮部告知這些人,明年還會繼續開考,他們可以留在汴梁城等
待明年的科舉。同樣還是律法與算數為主。
趙栩將各處軍營改造成了一處處的學堂,將那些愿意留下來的考生都送入學堂做教書先生賺取生活費。至于教授的學生,則是普通的軍士以及汴梁城的適
齡兒童。
全天下就只有這些懂得算數和律法的老師,趙栩怎么可能隨意放他們走人。再沒誰能比他更加了解人才的重要性。
這些考生們自然也不愿意離開天下間最為繁華的汴梁城,更何況明年還會有下一次的科舉機會。趙栩還給他們開了一個足以在汴梁城活下去的薪俸,除了
極少數家中有事不得不回去的之外,其他人都留在了汴梁城。
他們將會在這里教授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將被壟斷的知識逐漸傳播給眾多普通百姓們。
對于統治者來說,開啟民智是可怕的事情。因為那樣的話民眾就不好管理了。可對于趙栩來說卻是無所謂。
因為以此時大宋的狀態來說,開啟民智至少需要數十上百年的時間。而形成更加深厚的氛圍,或許要花費幾百年的時間都不一定。那個時候趙栩自己骨頭
都化了,他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而且為了能夠加快開啟民智,普及知識的時間和進程。趙栩召集了一批文學老頭開始研究拼音,同時開始研究簡體字。
這事情就鬧大了,改字的確是大事,對于文臣們來說更是名傳千古的好機會。
秦用小篆,漢用隸書,唐用正楷。這些都是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事情。大宋的朝臣們全都瘋了一樣上書要求自己也加入其中。就連每天都是忙的不可開交的
宗澤李綱等人也是不例外。
繁體字太多筆畫,寫起來麻煩而且讀起來更加費神。拼音與簡體字的出現可以極大的緩解學習壓力。這是趙栩必須要推進的事情。
至于研究什么的,實際上都是說說而已。趙栩直接就給出了最終答案,那些文學老頭們不過是研究如何推廣出去而已。
整個大宋到處都是工地,來來往往四面八方都是絡繹不絕的行人和商隊。整個國家都處于一種欣欣向榮的氛圍之中。相比起歷史上這個即將山崩地裂的時
刻,這一世的大宋終于是在趙栩的手中走上了另外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