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出來透口氣、吸袋煙的萬睿,自然沒曾想會在這里碰到大王,正準備離開時,聽著大王的話,他的嘴上便不由自主的說道。
“其實,我們不是不能北伐。”
身后的話聲,讓朱明忠轉過身來,見到來人便笑道。
“是勿為你啊,”
看到來的是萬睿,朱明忠的臉上立即露出笑容。對于萬睿他并不熟悉,但是對于徐州的萬家人,他卻不陌生,朱明忠曾于一篇文章上看“萬家入清三百年不仕”,是史書頗為少見的“世襲遺民”。
在史書上的歷代遺民中,明末遺民群體以其數量最多、反抗態度最堅決而尤為著名,他們均以迎合滿清為恥,不仕二朝,推重氣節,毫不妥協,為世人所崇敬,然其子侄輩有較多人卻主動投向了滿清的功名利祿,令人扼腕。在后世的學界圈中于所謂權威成見“遺民不世襲”的腔調彈得愈來愈高,對社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可以說令有志之士氣餒。而“遺民不世襲”觀點之所以在后世學界大占上風,皆拜國學大師錢穆所賜。錢氏“遺民不世襲”的觀點源于明末遺民徐介,復以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等學界名人的外甥、弟子、兒子等第二代的悖逆行為作支撐,有其合理性。畢竟,人性的趨利的情況下,先祖之烈又豈能左右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子孫后代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十年寒窗不正是為了出仕為官”,如此才有了所謂“遺民不世襲”。雖然“遺民世襲”不易做到,但并非不可能。
而相比之下,萬壽祺之后其萬家,莫說第二代,直至清朝滅亡,其舉族無一子弟做過異族二朝之官,乃是家規‘子孫不受北朝官’祖訓所致,有清三百年來,萬氏子孫,未嘗有出仕者。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對萬氏的家風均敬仰有加,在閻爾梅推薦萬睿后,便將其召入府中,按他的想法,對于這樣的忠烈遺民,雖說談不上特別的優待,但會量才而用,絕不會埋沒其才學。不會讓其歷史上一盤,空有滿腹才學,卻因為恪守忠義,不愿泯滅良知為虎作倀。
也正因如此,如萬睿、徐介、杜先發等江北遺民,都被朱明忠安置于衙署各個部門,如果通過考核的話,就會外放為官。
“臣參見淮王。”
作為參軍府的官吏,萬睿自然需要稱臣,而這也正是淮王參軍府與經略使衙署最大的不同。在衙署的時候,他們只是衙署的官員,與朱明忠同為大明臣子,只是上下隸屬關系。而現在,作為淮王參軍府的官員,他們的身份已經不僅僅只是“大明官吏”,他們同樣還是淮王的家臣,對淮王負有盡忠的責任。
“免禮!”
朱明忠揮手免禮時,心知那篇文章必定經過萬睿之手的他又問道。
“不是不能北伐?不知勿為你有何高見?”
“大王(1),臣以為,方今天下之義,無外乎北伐,若是大王點兵北伐,延平王若是敢領兵北犯,必定為天下人所不恥!”
略點下頭,朱明忠并沒有說話,而是示意他說下去,站在大王的面前,萬睿又繼續說道。
“再則,以延平王之自負,若是大王北伐,其必定不屑于趁人之危,如此大王自然可以安然北伐。”
“這完全是在賭延平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