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湖廣的明軍北伐不戰而克收復南陽、汝州之后,其兵封直指洛陽。
明軍北伐!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整個北方的形勢驟然大變。對身在濟南的滿清小朝廷來說,更是如一道驚雷一般,只震得滿朝的文武無不是面色煞白,甚至神情惶恐的面對著這突如其來的消息。
“……既南陽知府降賊之后,汝州知府未聞敵而先降,目下李賊所領三十萬大軍,兵鋒直指洛陽,河南總督劉清泰再次上書朝廷,請朝廷早日發援兵于河南,以免河南為賊所取,威脅直隸……”
坐在龍椅上的福臨那眉宇間,已經不見了幾天前的喜色,那個時候得知鄭成功與朱明忠兩人對峙不下的,互相調動大軍,大有一副大戰一觸即發的模樣,可誰曾想,這邊不等他們喊出“祖宗保佑”來,那邊往日里根本就瞧不上眼的李子淵卻北出襄陽入南陽,直取河南腹地了。
更讓人惱怒的是,南陽等的漢官不是棄城逃跑就是聞風而降,根本就沒有幾個人愿意為朝廷盡忠。
“請皇上發援兵于河南,否則河南局勢崩壞,賊兵必將直入山西、威脅京師!”
甲申年還沒有過去二十年,不過才十幾年罷了,跪于地上的這些奴才大臣之中,當然也有當年降清的官員,他們自然知道當年李自成是怎么出襄陽、下洛陽、取太原,然后直取京師。自然是惶恐不安的提出發援軍的要求。
“皇上,現在斷無分兵的道理,李賊麾下精兵三十萬,縱是發數萬援軍于河南,與河南總督劉清泰所領綠營步騎匯合,也不過區區數萬人,以不足十萬之兵對李賊三十萬精兵,縱是朝廷大軍堪為精銳,雙拳又豈敵四手?以奴才之見,這兵萬萬不可分!”
鰲拜叩頭請求不分兵的時候,又繼續說道。
“況且,一旦朝廷分兵,那么南邊朱賊若是有所異動,又該如何?屆時萬一朱賊北犯,朝廷分兵數處,又焉能阻賊北犯?”
“鰲大人所言詫異,那朱賊現在與鄭賊隔江對峙,其又怎么可能興兵北犯?”
“若是朱賊北犯,以鄭賊之秉性又豈會趁其北犯之時揮師江北?”
反駁著他的意見的時候,鰲拜又繼續說道。
“當年太祖皇帝起兵,明軍以數十萬大軍分兵而發,我太祖皇帝以“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之法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各路明軍,如此才奠定我大清今日之業,若是今日我等分兵,豈不正犯了當年明軍所犯之錯?重蹈其覆轍?”
在鰲拜提及薩爾滸之戰時,努爾哈赤如何擊敗明軍的典故時,縱是原本有意分兵的福臨等人無不是神色一變,立即傾向于集中兵力,而不是分兵防守。
“鰲拜,那你說眼下該怎么辦?這河南,難道就不要了嗎?”
福臨看著鰲拜問道。
“回皇上,以奴才看來,那李賊北犯,定是受朱賊蠱惑,目下李賊北犯,鄭賊便無友軍相助進犯江北,如此朱賊自然的可無須同時應對鄭李兩家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