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發明可發明的夠晚的……”
在如此眾多的展品中,看著一座新型窯的模型時,朱明忠忍不住感嘆著17世紀技術擴散的落后,因為這座新型窯明顯借鑒了輪窯——在奪取江北后,朱明忠就設計了輪窯用于燒磚,但是直到現在才開始應用于瓷器的燒制。
不過,這也屬于正常——不少商人都很保守,在江南許多窯場的場主,直到兩年前,還一直使用著柴火,直到這兩年才開始使用煤。這倒也不讓人意外,畢竟,在另一個時空中,直到20年代,蘇南等地的窯場仍然以木材為主,最后這個市場甚至還成就了煤炭大王劉鴻生。
不過,現在,在新技術等于財富思想的驅使下,商人們正在改變他們對新技術的態度,從最初的排斥到現在的接受,甚至其中的一些人主動從事研究。當然他們的觀點仍然在一點點的改變,最終,會讓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一點。
“軸承!”
突然,在眾多的展品之中,朱明忠看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商品。
是軸承!
盡管只略微掃視了一眼,朱明忠還是認了出來,這個青銅制成的軸承是滾子軸承,可以清楚的看到其中有幾個圓柱型的滾子。
盡管現在大明的馬車技術看似先進,但是,車輪使用的仍然是原始的金屬軸瓦,而不是后世的滾珠軸承,之所以如此是受限于技術與成本,所以仍然使用金屬軸瓦。
看到有人在觀察著自己的發明,戴梓連忙迎過去問道。
“這位先生對它有興趣?”
“這是用在馬車上的?和軸瓦的功用差不多?”
抬起頭,看著著面前應該不到二十歲的少年,朱明忠開口問道。
“沒錯,實話不瞞先生,您是第一個一眼看出它功用的,”
指著展臺上的軸承時,戴梓的語氣顯得有些無奈,他之所以無奈,是因為他的這個發明,并不被人看好——它的成本遠遠高過承瓦。
“你可以說一下它的優點嗎?”
“先生,這種圓軸軸承與軸瓦不同,它是就是通過保持架將四個圓軸固定,軸承是置于兩個平面之間,如此一來可以將面與面的滑動摩擦轉化為點與面的滾動摩擦,如此一來可以讓車輪轉的更快,更活,挽馬拉乘時也更為省力,通過之前的試驗,使用這種圓軸軸承的馬車,可以節省30%的馬力,速度提高15%左右。”
“既然有這么多好處,那么廠家購買專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