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乘坐黃包車,先去了一趟法租界內由法國人開的一家名字叫“圣瑪利亞”的醫院,花了大概半個鐘頭的時間,清洗傷口和消炎換藥。
離開圣瑪利亞醫院以后,陳雷在乘坐一輛黃包車,直奔位于上海灘閘北地區寶山路上的巖井公館上班,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上午的大概九點半鐘。
寶山路是位于上海灘閘北地區東部的一條主要街道,南北走向,總長大約1756米,路寬在13.3米和32米之間,在街道兩側一度商業繁榮。
可惜的是,歷經1927年的四一二事變、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和1937年的八一三事變,導致寶山路受到重創,盡管截止到1938年的秋天,寶山路南段的商業得到部分恢復,大部分的地方演變為貧民窟。
而巖井一郎剛創辦不久的這個巖井公館,對外叫做“特別調查所”,辦公場所是一個修筑有三米高的院墻,上面安裝了電網,在寶山路那側留有一個大門,24小時被日本憲兵隊把守。
在這個院子之內,共計有四棟樓房,招募的華籍員工多為曾經留學日本歸來的學生為主,陳雷之所以能夠成為巖井一郎的助手,是巖井公館的二號人物,就是三十歲的他,在五年之前留學日本,且是在日本最好的大學念書,跟年齡稍長他三歲的巖井一郎有同窗之誼。
當黃包車夫把陳雷拉到了巖井公館位于寶山路一側的大門口后,他付了錢,就直奔二十多米開外的巖井公館院門而去。
巖井公館的院子大門口處,并未懸掛任何牌匾,但是途徑此人的人,看到看守院門的是荷槍實彈的日本憲兵,便也能夠猜出個三五分,這院子里面肯定是日本人辦公的地方。
按照巖井一郎制定的進入巖井公館的要求,凡是出入巖井公館的工作人員,在院門口處,必須向看守的日本憲兵出示工作證件,待核實后方可出入。
不過,陳雷在這個特別調查所成立之初,就被巖井一郎任命為副所長,負責看守院門的日本憲兵,不必檢查他的個人證件,即可只有出入巖井公館,今個兒自然也不例外。
不僅如此,當陳雷走到緊閉著的院門前時,負責看守院門的五名日本憲兵,在打開院門之前,紛紛向他點頭哈腰問好,而陳雷也微微頷首以對。
進入到了巖井公館后,陳雷就直奔他位于甲字樓三層的辦公室,這四棟共計建偉四層的辦公樓,按照距離院門的遠近,被陳雷劃分為甲、乙、丙、丁四個樓,以此作為區分。
剛在他辦公桌前的椅子上坐定,陳雷稍事停頓,就拿起他辦公桌上三部電話中,位于左側的那一部電話,接通到電話局,跟聽筒另外一端的接線員說道:“你好,我是巖井公館的陳雷,幫我接通一下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巖井一郎的辦公室,謝謝。”
為了掩人耳目,這個位于寶山路的日本軍政府外交口的情報機構,在日本內部,以及此后被汪偽知曉后,統一叫做特別調查所,而對外一律稱為巖井公館。
雖然,巖井公館是由巖井一郎一手創辦,可是,他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此辦公,更多的時候是待在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