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保護大熊貓的時候,都是對周邊村民不斷進行宣傳,人們一直在問,為什么要保護熊貓,保護熊貓和自己有什么關系。
但是到了雪區這邊,藏民不覺得保護動物,愛護野生動物是一個特別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等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以后,百姓保護的機制也被采用下來,成為這邊的一個創新。
在國家公園里生活的每一戶人,雇一個監測員,每個月1800塊錢的工資,去做雪豹的監測項目,布置一些紅外相機,采集資料,進行反盜獵的巡護。
因為村民對當地野生動物分布,還有山路的地形都更了解,再一個高海拔地區,本地人習慣在這邊生活,科研人員翻山越嶺,會出現各種不適。
其中也有扶貧的考慮,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曲南作為監測員,主要任務就是在雪豹和各種野生動物出沒的地方布置相機,每個月檢查3到5次,主要是看看相機有沒有壞,有沒有電,儲存卡滿了沒有,檢查的過程中也會進行巡山,順便清理垃圾。
當然,人獸沖突也是一直存在的。
像有的村子,一年能被雪豹捕獵兩百多只牛。
只不過這種神山圣湖,尊重動物的文化在沖突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群眾容忍度高了很多,讓雪豹這種動物,能在高原上有一個很好的種群。
山水自然他們這邊過來,做了調查研究后,對于這種人獸沖突,也是想方法去解決。
其實人獸沖突的問題,歸根結底反應的是人之間的沖突,不同人群在對待野生動物之間的分歧。
因為像他們這樣的科研人員,外界喜愛野生動物的人,希望雪豹在這里生存,但是并沒有付出什么,而當地百姓是實實在在付出的。
不管百姓愿不愿意保護,這種代價由當地人來承擔并不公平。
所以一開始做了一個人獸沖突基金,一部分由國家公園出,另一部分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出,牧民給自己的牛每只投保3元。
每個村子里有審核員,牧民發現牛被吃了,可以聯系審核員過來拍照,然后審核員上傳記錄,申請補償。
基金成立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損失,減少了報復性捕殺的情況,也讓牧民更愿意參加到社區保護的工作里。
后面又申請了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也就是現在大貓谷的體驗項目。
監測雪豹的這些人,對雪豹的習性掌握了非常多,帶著游客來進行一些體驗,也可以對藏民進行補貼。
第一年的特許經營開始了以后,收入還不錯,當地政府和百姓一起討論,錢怎么花。
藏族的社區是非常注重公平的。
雪豹的保護,不光是一個人的努力,也是全村人的努力,所以利益是要共享的。
最后商量出來,當導游的這些監測隊員拿45%,還有45%歸集體,可以給老人買養老保險什么的,剩下10%投入到豹吃牛的保險里面。
方野聽得贊嘆不已:“真不錯!”
昂賽這種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例子。
也不是單純的給村民補償,而是尊重村民,推動村民成為保護的主體。
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有許多人在不斷地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