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是六天時間。
這段時間內,顧明帶人聯合比較閑的兵班、邢班和吏班書吏,總共100多人在北門外‘人工降雨’。
但楊越很快發現,靠那上百人的人工降雨,根本無法解決數萬畝地的用水量。在他深入百姓調研之后,最后聽取了一個老農的建議。
挖河!
挖一條長達20里的河。
原羌州軍大營南邊的河,距離東冶城有20里地,此河名為‘滁河’,據說發源于滁山郡的滁山山脈,流經滁山郡、慶安郡、廣寧郡,最后在廣寧郡東邊山脈折往南,匯入滄江。
這條只是‘滁河’的一條支脈,真正的滁河要比大的多。但沒關系,作為澆地用河,水量是足夠了。
那么估算一下,假設新挖出的河長度20000米,寬5米,深3米,大概是幾個立方的土壤?
總之其實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
在白巾教沒有起事之前,歷代東冶城縣令、廣寧郡郡守,都沒有人敢上馬這個項目。
不過,今非昔比。
“不就是挖河嗎?白巾五萬雜兵整天閑著也沒事干,讓他們干去,工資加倍!”
楊越拍板,工房、戶房立刻聯系白巾軍高層,以工房承辦吏顧明為挖河項目組組長,戶房計算錢糧、待發工資、準備挖河需要的鐵鎬、鐵鍬、伙食等物,白巾軍負責出人出力。
于是在一天早上,東冶城百姓驚奇的發現,往日作威作福的兵老爺們,竟然一隊隊,一排排,手扛鐵鍬,提著干糧袋,雄赳赳氣昂昂地往南門走去。
“聽說華上使準備挖河,往北門引水渠。”
“對,戶房最近在召集婦女們去工地做飯,聽說一天給二十個錢呢。”
“二十錢?我讀書少,你別誆我。往日不都是免費徭役嗎?”
“徭役?華上使可不一樣,說不加賦就不加賦。”
“我的天,這不和戲文里的青天們再世嗎……”
街頭百姓議論紛紛,話里話外,對楊越滿是感激,甚至有幾個年老的百姓暗自垂淚。
“設使華上使早來東冶城二十年,我那苦命的兒子也不會冤死……”
“誰說不是呢,唉。”
……
如果東冶城有微博,那么微博熱搜一定是‘華上使挖河引渠’。
基本一整天,所有百姓都在討論楊越。
哪怕是再刻薄、再自私的百姓,對楊越也忍不住生出了一絲感激。
先前北門斬白巾雜兵,震懾宵小,已讓百姓感動。后來秋耕結束,戶房書吏挨家挨戶找人登記戶薄,并和督查使按照耕地功勞分攤田畝,落實楊越政策時,更讓百姓感激涕零。
今日的挖河工程,又如同一個大錘般的驚喜,砸的百姓懵逼。曾于戲文中聽聞世間有清官,原以為只是傳說,誰知竟然真會發生在身邊。
轟!
無邊民意洶涌而出。
東冶城上空浮現一條淡淡赤龍,一閃而過,落入縣衙。
正在伏案處理政務的楊越,忽然腦海一震,帝王詩化成的黑虎咆哮一聲,身上的赤色光芒強大了一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