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來到這個時代,楊越逐漸發現,這里的人普遍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底層觀念,即認為靈魂是不滅的。
當壽命走到盡頭之后,靈魂一定會去一個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去哪里呢?陰間。
而且他們認為,陰間和陽世的聯系十分緊密,并不是毫無關聯。
在陰間生活的先人,會保佑陽世的子孫。陽世子孫的祭祀的牛羊、燒掉的紙錢,也是變相的贈予先人財富,使祖宗在泉下生活的更好。
所以非常重視宗廟,非常重視香火的傳遞,為的就是將來死后,能在陰間過上好日子。
哲學的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宗廟回答了第三個問題。
“死了?不怕,身葬英靈山,名留英靈廟,魂魄不孤,且官府年年祭祀,保證爾等在陰間過的舒坦。”
“傷了殘了?也不怕,如果有家人,官府年年給錢撫養,沒有家人,也無所謂,官府從百姓里選一戶家人給你,還定期給予物資。”
“還有你兒子,孫子,重孫子,三代直系親屬,上學里免除一切學費。”
楊越為了凝聚軍心,將殘疾、戰死的白巾老兵,各個安排了一個堪稱完美的去處。
……
校場上。
高閣上的聲音最后落下,有些心里脆弱的白巾士卒,已泣不成聲。
“主公如此厚待我等,豈敢不效死報之?”
每一個人都對楊越充滿了感激。
至于百姓,則感覺有些微妙了。
因為要祭祀白巾的,正是他們,官府只是起個帶頭作用。
那么,憑什么呢?
“憑這群人,為汝等掙來了和平,掙來了財帛,你們現在不用擔心被無故屠殺,能安安心心地走在干凈的街道,舒舒服服地住在安全的房子,這些保障,難道是生來就有的嗎?還不都是這群人掙來的。如此,祭祀又有何不可?”
楊越早就算到百姓心理,先前關猛代楊越傳話時,已如此解釋。
效果很好,有很多很多的百姓,聽到楊越這番言論后,再看向白巾士卒時,莫名就覺得順眼了許多,也多了些親近感。
白巾士卒,也是如此。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啊。
……
搞定撫恤事宜,楊越一身輕松。
不止士卒和百姓互相產生羈絆,而且對一切的源頭——他,也產生了羈絆。
《三國演義》里,有一個很莊重的詞,叫‘基業’,譬如孫權常說我江東基業,劉表常說我荊州基業,劉璋常說我益州基業等等,諸如此類。
那么,基業是什么?在楊越理解里,基業是一種資本,是爭霸天下的不可或缺。
沒有基業,你只能是個流寇勢力,譬如包頭呂布,就是典型的例子。
楊越的戰略目標很明確,遠的不說,先把黑州這個大本營,打造的固若金湯就行。
而他所處的廣寧郡,便是一切的源頭。
目前,他已經將廣寧郡打造的非常完美了,聲望已經刷到巔峰。
只等來年春天,他便出兵慶安、滁山,將北部三郡連城一條線,只等天時有變,便立刻揮師南下,攻占曦城,徹底成為實際上的黑州之主。
虎踞黑州,東窺楚州,據滄江而遙望華、羌二州,等吞掉西北四州后,便效仿秦始皇,掃滅**,登基為帝。
總之,我,楊越,立志要做空前絕后,千古無二的……絕!代!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