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東南軒州、越州、湘州等地可以傳檄而定,不費吹灰之力。”
“二十年內,十四州即可一統。”
嘶。想著云明構筑出來的美好愿景,楊越當即倒吸一口冷氣。
自己還只想著三郡,云明便已經將目光放在了四州,放在了二十年之后。
“當然。”
云明笑道:“此策的行使,離不開我方陷陣軍的強大的軍力,離不開政治組織力,離不開供養數十萬大軍的后勤經濟力。”
“所以,我們之后,在政治上培養盡可能多的官員,經濟上盡可能發展大的商業、農業,軍事上盡可能讓陷陣軍達到十五萬、二十萬的程度。”
“總的來說,此策成不成,主要地取決于這三個條件的發展的程度。”
“如果主公明天就有三十萬陷陣軍,有二萬名以上的官員,有可以供養數十萬大軍遠征的上六百萬以上的民工、有一千萬石的儲備糧秣、十萬車的軍械輜重,數億兩的銀子,那么,我們三個月就能統一四州,武圣來了都沒用。”
“原來如此。”
楊越點頭,旋即想了想,道:“內部條件大體這三樣,外部條件呢?”
“外部條件……”
云明沉思十二秒,道:“那可就多了。西幽的、東北燕州和蠻州的,西南曜州和瓊州的,中央光州和羽州的,他們的舉動,可能一名程度上減緩我們的發展,也可能一定程度加速我們的發展。”
“對于他們,我們在前期應該盡可能的交好,盡可能拉攏他們的反戰派,盡可能刺殺、毒殺,用盡一切手段地去消滅他們的主戰派。”
“但具體要用什么策略,還要看那時候具體是什么情況,不過大體上,永遠是打壓主戰的,永遠是拉攏反戰的、投降的。”
“原來如此。”
楊越心悅誠服:“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但那必須建立在宣京威權盡喪、諸州聽調不聽宣的前提下,如果宣京方面將他們團結起來,六七個州合縱來進攻我們四州,甚至調來定遠軍、威遠軍,那么我們還是有失敗的可能的。”
這就是提前一百年革命的代價,各州還沒有脫離宣京控制的程度。
若真到那時,昭明帝下個罪己詔,斬殺七常侍,割讓大量利益團結大宣社會各階層,安定軒州后方,勾結西幽王朝約定來個前后夾擊。
再在各方支持下,拉出大宣王朝積累八百年的家底——六十萬威遠、定遠軍,數位武圣、大儒級強者,數十位宗師、進士儒生。再由不亞于云明的頂級智者們來出謀劃策,由不亞于關猛的頂級猛將們來領軍打仗。
數百萬大軍,浩浩蕩蕩,起兵北上,武圣攻關,大儒滅城,宗師穿插后方刺殺官員,進士鼓舞軍隊兵臨城下,直打得天崩地裂,日月無光。
這一場驚天動地的曠世之戰,只有四州之地的楊越,勝算是很小的。
那時,恐怕他還沒來得及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就已經軍敗國滅,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想到這個嚴重的后果,楊越一下子驚出一身冷汗,忙道:“先生,那該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