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空氣靜寂,自鄭玄斥責提出‘州牧自治’的兵部尚書‘劉公卿’后,包括昭明帝在內,所有百官都在思考劉公卿說的話。
一開始,眾人覺得不妥。
首先軍政大權若下放,那便意味著州郡自治,而這,則會讓人聯想起諸侯,軍閥,藩鎮……等不太好的詞匯。
相當于是在大宣版圖內,割離的獨立王國。
州牧,便是國王。
鄭玄說的不錯,長此以往,各州幾乎接近半獨立位置,尾大不掉。
目前,各州奉行政歸州牧、軍屬州尉,‘刺史’負責監察全州官員的三權分立制度,它小心翼翼地維持著一個平衡。
再加上,大宣國祚未衰,吏部尚能‘皇權下縣’,可以指派縣令、縣丞、縣尉等官員出任大宣除‘北郡’外的每一個縣城,搞好稅收、徭役等,以供應大帝國的開銷。
基于此,朝廷的命令,在地方有非常大的權威性。
但是,一旦令州郡自治,那么原先‘三權分立’的平衡,就會在極短時間里打破。‘刺史’輕而易舉被架空、蒙蔽視線,甚至被裹挾著同流合污,到那時候,一州軍政盡握一人之手,這實質上與裂土稱王沒有區別了。
可是話說回來,既然設立州牧有如此大的危害,為什么還有人有膽子提出來?
答案是,危害大,好處也大!
……
朝堂上,沉默數秒后,被鄭玄懟回去的劉公卿出聲了。他朝鄭玄恭恭敬敬一揖,道:
“首輔所言,確實有理。但可曾設想過,若不下放軍權,便就會出現群龍無首的局勢,譬如一縣被圍城,州尉說不救,因為州城重要,州牧說救,因為每個縣都重要。如此,該以誰為主?”
這樣說也有道理,三權分立這項制度,在和平時期還好,一旦戰時,就會暴露出很大的弊端,州牧、刺史、州尉,三個巨頭各不相讓,極大影響一州綜合戰斗力、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一個將軍領兵打仗,勝率是50%,但是如果兩個將軍共同領一支軍隊,勝率就會下降到20%,如果是三個將軍,呵呵,還是提前訂棺材吧。
劉公卿說的這些,身為首輔的鄭玄統統都知道,但他仍舊固執己見,因為角度不一樣。站在首輔的角度,帝國的統一比穩定更重要。
雖然,穩定是統一的基石。
但不管怎么說,州郡自治這種情況決不能出現,一旦帝國在他手上走向分裂,他就得背上千古罵名,這對出身儒生的他來說,簡直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尸患雖重,但目前不過黑、楚、蠻、燕四州出現。楚州憑鎮遠軍之力,鎮壓尸患易如反掌。黑州有楊氏的北郡協助鎮壓,局勢已經遏制。而蠻州……”
說到這里,鄭玄停頓了一下,面色猶豫。
他也知道,蠻州是受災最嚴重州,黑州好歹有個北郡兵來協防,蠻州可只能靠自己……
“可以調三萬鎮遠軍去協助平叛,余下鎮遠軍有二十七萬,無妨的。”
最后,鄭玄只能如此道。
劉公卿不肯相讓,道:“楚州防線有八關、十四城,各關各城遙相呼應,共同鑄就一道抵擋西幽鐵騎的壁壘。首輔打算拆掉哪片墻,去填蠻州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