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病情逐漸好轉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又痛罵李顯,——又開始惦記皇權國事了。
沈夢昔深深嘆息,這世間,能打敗武帝意志的,大概只有她自己的身體了。
看似風平浪靜的朝野,實則暗流涌動。
李顯在房州常年驚懼,心理壓力極大,如今為帝,又是逼宮得來,一直郁郁寡歡,三不五時,就要傳了醫官前來。
前朝五王勢力日趨增大,李顯性格軟弱,不得不效仿父親,讓韋后聽政,他如今無比理解當年的父親,也不再怨恨母親。若無母親的強勢,這李唐天下,定是早被眾多世家操縱把控。
韋后與李顯,在房州度過最艱難的歲月,他們如普通百姓夫妻一樣,相濡以沫,在李顯最彷徨恐懼的時候,都是韋后鼓勵支撐他。所以李顯更信任韋后,同時也期待,她可以如同母親一樣,撐起朝政,不讓政權落入世家諸王手中。
韋后最初還戰戰兢兢,不久便展現其政治才干,風生水起。
她又建議李顯將上官婉兒封為昭儀,共同輔政。女兒安樂公主也逐漸參與朝政。
李顯與韋后,絕境中,選擇與武三思聯手,共同對抗五王和世家的勢力。武家再度崛起,不得不說,武帝為維護武家選擇李顯,再正確不過。
就在此時,武帝卻堅持要回到宮城。
“阿娘,玉璽已經交出,回宮又有何用?”
“李顯無能!朕要回宮!”武帝大吼。
沈夢昔目瞪口呆。
三日后,宮中來人,武帝回宮。
沈夢昔無奈地看著武帝,武帝卻堅決不看她。
武帝回宮后,沈夢昔隔上十天去請安一次,沒見朝政有何改變,卻見武帝迅速衰老,她有的是手段和心機,但她已無權力,也無韋后的健康體魄,一個回合下來,就徹底認清了現實,就連上官婉兒也唯韋后令是從了。
十月,武帝自請改稱號大周皇帝為高宗皇后,要求死后與高宗合葬乾陵。
沈夢昔絕不相信這是武帝的本意。她去宮中探望,武帝又開始臥床了,萎靡不振,不發一言。
又過了一月,歷史的腳印如期踩到了那個點上,武帝在冬日夜里崩逝于上陽宮,享年八十二歲,謚號則天大圣皇后,與高宗合葬與乾陵。
乾陵立著兩塊巨大石碑,西側是述圣碑,是武帝為高宗所立,親自撰寫五千余字碑文,東側是一塊完整巨石雕鑿而成的石碑,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碑側各雕刻一條騰飛的巨龍,碑座還有線刻的獅馬圖以及花草紋飾。卻無一字。
這座石碑與述圣碑同時樹立,武帝當時并無稱帝之心,只想著自己百年后與高宗合葬,再由兒孫樹碑立傳。
她沒想到的是,這塊石碑,到最后,竟一直是空白無字。
沈夢昔想,也好,這世間哪有什么真相,誰又能真正公允真實地評價一個帝王,何況是由下一任皇帝來評價呢。
無字最好。這男權世界,根本不可能給武帝一個公正的定位,相對中肯的評價,還要到千多年后,才能得到,到那時,真相也隨時光流逝,無處捕捉,所謂中肯,也不過都是臆斷罷了。